第86章
   
         
   
   
     那奴婢一愣。
  韩霄源亦觉惊讶,神色却无改,依旧垂首静立。
  修长苍白的手指拂过伞柄,而后,狠狠攥紧。
  姬循雅转身而去。
  竹骨伞柄在手中嘎吱作响,摇摇欲散,姬循雅猛地松手,转而曲起二指,安抚般地敲了下。
  此后数十日,二人不过见了寥寥几次。
  一则姬循雅神出鬼没,赵珩找不到,且找得也不很积极,只有公事要谈商议时,才会派人寻一下姬循雅,问问姬将军有何见解。
  二则明远郡田土数额与张氏诡寄案正在彻查,每五日就有公文从地方快马加鞭地送来。
  却总有视线,如影随形。
  赵珩任由这诡魅的目光注视,怡然自得,浑不在意。
  于是,那注视愈发阴郁。
  如怨鬼,徘徊不去。
  因三代帝王怠于朝政,驿站传递缓慢,被派去明远的官员权衡之下,决定用军马递送文书。
  清查田土自明远起,起先莫说明远当地豪族,来百姓都不愿意朝廷彻查。
  一行人走陆路官道,一行人则隐匿行踪走水道,提前来明远。
  明远郡。
  日头西沉,一线余晖映得人面泛红。
  “咔咔咔。”火镰与火石相撞,一线火星迸发而出。
  老者忙低头,就着这点火星将烟枪点燃,眯起眼吸了一口。
  烟枪里燃的东西叫忘忧草(注1),将叶子晒干了碾碎,点燃后,味道浓烈,一口烟气扑面,能呛得人落眼泪。
  打火镰的是个眉目漂亮的少年人,纵然只闻了下余烟,依旧被呛得一张白脸通红,想咳又好面子逞强,生生忍住了,看得一众人大笑。
  “三娘,”有人朝坐在里面的女子笑道:“你这个侄子忒嫩生了!”
  被唤作三娘的女子亦大笑,转了脸笑骂道:“我家五郎那是日后要为官做宰的,读书人面皮薄,谁都像你那么厚的脸皮还能得了!”
  少年闻言脸更红了,忙摆手道:“不敢不敢。”
  他这般羞赧的作态,连明远郡最羞怯的小娘子都做不来,众人见他脸皮薄成这样,笑得愈发厉害。
  老者拿身旁的石砖磕了磕烟枪,也笑着瞅了眼少年。
  冯三娘家的这个侄子据说是从景州府回来的,他独自在景州府拜师求学,数月前家中来信,提到明远郡还有姑姑在,又赶上老师出门远游,因景州府与明远郡相距不远,他便来看姑姑。
  少年人没怎么干过重活,面皮在书房中捂得白生生的,样貌清俊,言谈举止更斯斯文文,轻声细语,时逢有小娘子与他说话,未语脸先红。
  老者越看他越满意,他家中尚有个小孙女,与冯三娘的侄子一般大,自这孩子回来后,他家的小孙女有事没事便往三娘家跑,做阿爷的怎么瞧不出孙女的心思,今日就将人叫来,趁着对方在自己旁边坐着,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番。
  “老丈。”少年开口。
  老者发灰的眉头一皱,“叫阿爷。”
  少年一愣,求助般地看向冯三娘,不料自己姑姑正在与个小娘子说话,笑得发间荆木簪都乱颤,张了张嘴,犹豫着开口:“阿爷。”
  “哎!”老者甚是满意。
  少年薅了薅垂下的头发,也不知道换个称呼怎么就让这老丈如此高兴,他小声说:“我听说官家派人来了,说要,要……”
  “清查田土。”老者接口。
  边上聊得热火朝天,倒少有人注意他们两个。
  少年连连称是,“阿爷,你说官家这事能办成吗?”
  老者瞥了眼少年,笑道:“你问这个做什么?”
  少年声音压得更低,“我家里还有三百亩田土寄在旁人那呢,我只怕,只怕,明远的事儿成了,整个大昭朝不都得清查?”
  老者吐了口烟,见他满面担忧,忍不住笑了声,对方也算自己孙子女辈的人了,毫无戒备地答道:“我看不能。”
  少年一愣,“为何?”他想说重新清丈田土,惩治诡寄后田土仍是自己的,且再没有被人昧下的风险,池林就是前车之鉴,怎么还有人前赴后继?
  老者嗤笑了声,“说你是读书人,”忍不住拿烟杆敲了下少年人的头,“你还真十指不沾阳春水了!”
  少年眼睛清亮,又带几分茫然,老者虽不知何为虚心求教,见一个在外求学拜师,日后可能做大官的学生这么看自己,很有几分飘飘然,道:“告诉你吧,官家的粮都收到六成了,寄到旁人名下最多也不过四成,你算算,刨去每年的种子,还够不够人用畜嚼!”
  少年若有所思。
  从来能有余钱供子女读书的人家多算不上极清贫,譬如他,便算上官宦之家的子弟,竟极少想到这一层。
  老者拿烟杆捅了捅少年,“闷声不语的,怎么了?”
  少年偏头,望着不远处一望无际的田海,晚风吹拂,万千碧绿随风轻摇,道:“阿爷,我无事。”
  “只是……”他顿了顿,声音轻得只有自己听得见,“民生多艰啊。”
  话音湮灭在风中。
  翌日大早,少年便收到了所谓在景州府的友人寄送来的东西——乃是一盒耐放的点心并几样银首饰。
  少年打开点心盒,从夹层中取出文书,放好。
  将点心分了四邻的孩子,银首饰则尽数给了姑姑。
  冯三娘倚着门,把玩着手中的小簪子,笑道:“贤侄,好孝顺。”
  “贤侄”本人瞥了他一眼,不言不语地退回房中,打开文书。
  越看,面色越激动。
  待全篇看完,昨日的委顿与忧虑竟一扫而空。
  冯三娘不知何时跟了进来,“笑什么呢?”
  少年霍地转身,刻意压低了声音,然而还是压不住语气重的激荡,“文书上说,明远郡内,陛下欲减田税,减至二成税,二成税啊,已五十年不曾有了!”
  冯三娘怔然,神色有些不可置信,一把扯过少年手中的纸,见除此之外,上面还写着,凡将田土寄在他人名下者,三百亩以下无罪。
  三百亩以下的人家,其实就是平民百姓,连小地主都算不得,这样的人家诡寄土地,的的确确只为了吃饱饭而已。
  毕竟,六成税,实在太高,太高了!
  三百亩以上,一千亩以下,则要以二成之数补缴两年内的田土税,若诡寄不超过两年,则不补缴。
  至于一千亩以上……这便是富家豪商了,需得补缴五年三成税。
  至于为他人诡寄土地者,譬如张氏,按律法,罪名便不轻,会牵连三族,但这次的处置却近乎平和,只要将十年间的田土税上缴国库便可。
  可谓重重拿起,轻轻放下。
  冯三娘看过后犹然不信,又仔仔细细地看了三遍,才道:“要变天了!”
  诚如其所言,待圣旨明发天下,朝野震荡!
  于百姓而言,减税自然是最实在的好事,既然朝廷的税减了,就没必要将田土寄在他人名下,此时既没有好处,又有可能遭人把地占了,趁着官家在,便带着当时交割的文书凭证,要求将地主名改回来。
  应者如云,令原本想看乐子,亦或者不愿清查土地者瞠目结舌。
  若明远郡内推行顺利,新政必然推广至整个昭朝。
  有人欢喜,自然有人愁。
  譬如说,田土连阡陌的豪族高门。
  他们不同与商人,空有财产,但地位低下,总恐其财被人夺了去,便依靠于豪族,豪族则本身就在地方势力盘根错节,不必担忧官员垂涎其财产,又或者,官员本身就是他们自己的族人。
  将田税归于国库,此举,无异于给他们放血!
  但又只是放血,十年田税上缴回去,于多数豪族而言,数目虽不小,却并非令人无法接受的巨大。
  然而又忍不住想,今日让一步,来日或让十步、百步,乃至被鲸吞蚕食得半点不剩。
  可若,皇帝就此止住呢?
  毕竟参与其中的还有不少皇亲国戚,从前不是没推行过新政,却未见哪位皇帝会将刀抵上自己人的脖子。
  一时间陷入两难之地。
  奏疏如雪花般飞向赵珩案头。
  试探、求情、痛陈利弊、甚至暗暗威胁,凡此种种,无所不有。
  ……
  赵珩却没有外人想象中的那般疲于应对,他虽是个可谓宵衣旰食的勤勉帝王,但不会将诸事皆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为帝者,要将可用之人,放在恰如其分的位置上。
  阳光拂面,赵珩眯了眯眼睛。
  这一个月以来,他日日都在书房,批阅奏折、与朝臣商议政事、下达政令,忙碌非常,好不容易看见如此和煦的阳光,忍不住眯了眯眼睛。
  “公子,”韩霄源撩开车帘,“崔府到了。”
  车马停稳,赵珩下车。
  并非他赐崔平宁的那栋宅子,崔抚仙的府邸在宁安坊内,他们今日似乎来得不是时候,府门前已有十几驾马车,又有数个文生打扮的人站在门口,与门房说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