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明话事人> 大明话事人 第288节

大明话事人 第288节

  但林大官人仍然义无反顾的杀向了大门,三下五除二的冲散了尽职尽责的守门禁卒。
  面对门闩被锁死的大门,林大官人倒退了十几步,又是一个加速冲刺,借用惯性猛力踹向大门!
  在众目睽睽之下,都察院那象征廉洁的、年久失修的大门轰然倒地,还连带着门楣垮塌了半拉。
  视觉上的震撼力直接拉满!本来还要作势冲过来的其他禁卒不约而同的全部停住了动作,整个都察院瞬间安静无声。
  不怕被打的王象蒙距离最近,亲眼目睹了这一幕,不禁目瞪口呆。
  他又想起,林泰来进门时说的那句“朽木为门,也不知道能不能经得起我全力一脚”。
  他本以为,林泰来的意思是借用朽木来讽刺都察院。
  没想到林泰来并不是想一语双关,也不是玩弄修辞语法游戏,而是如同字面意思,真的要踹烂大门啊。
  左都御史辛自修在重重护卫之下,也从后面公堂里出来了,正好目送林大官人从已经没有门板的大门门洞逃窜出去。
  辛总宪脸色铁青,双目像是要喷火。
  自从太祖高皇帝设立都察院,至今正好二百年,如此从未有过的奇耻大辱,竟然出在他任上!
  跑到街巷转角处,林大官人上了巡捕营遗失在这里的马匹,向北疾驰。
  当他冲到宛平县县衙时,正好遇上周知县从外面回来。
  林泰来直接当街拦住了知县轿子,言简意赅的叫道:“南直隶武解元林泰来,状告御史方万山勾结皇亲、操纵考试以及枉法,还要对我屈打成招!”
  周知县:“……”
  是本官起猛了,还是你起猛了?是本官没睡醒,还是你没睡醒?
  你踏马的扪心自问,你告的事情是一个县衙能判的吗?
  “不准!”周知县非常霸气的否决了告状,天王老子来了,也不能准这个状子!爱谁谁!
  被拒绝的林大官人也不废话,再次翻身上马,又重新往南疾驰。
  片刻之后,林泰来又出现在皇城长安右门外面,其他的伙计们已经提前在这里等着了。
  路过的行人便看到十来条大汉气势汹汹,冲向了设在长安右门外路边的登闻鼓。
  不错,这就是大明司法界最后的底线、可以上达天听的登闻鼓,民间传说的告御状就是来这里。
  站在鼓架下,林大官人挥舞着粗壮的胳臂,大声叫嚣道:“我有天大的冤情,县衙不收,我要击登闻鼓!”
  值鼓的锦衣卫官愕然的望着林泰来,就你们这样子,浑身上下哪点像是受了冤屈?你们给别人制造冤案还差不多!
  求上月票榜!上不上榜,每天收藏新增差一倍多呢!现在总是没推荐,只能指望这个了
  (本章完)
  ------------
  第二百八十五章 帮亲不帮理
  登闻鼓的设立,当然有一定正面意义,不过想通过登闻鼓上达天听,也是有很多限制条件的,并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随便来这里告御状。
  如果不符合条件还来乱敲登闻鼓,反而会遭到严厉处罚。
  比如说婚姻、田土、打架等民事案子,登闻鼓这里是不受理的。
  又比如原始案件只有在州县衙门不予受理后,才允许在登闻鼓告状。
  刚才林大官人特意多跑一圈,到城北宛平县县衙告状,并被县衙拒绝受理,就是为了满足这个条件。
  在登闻鼓递状后,按照如今的制度,案情要在第二天早晨送到皇帝面前,然后一般再交由都察院办理。
  敲完鼓,递上亲笔写的状子后,林大官人就回到了王家去,然后不出来了。
  结果今天整个京师官场都炸锅了,很多官员不远数里,亲自跑到都察院大门外看景。
  一般的热闹,可能会引起数百百姓扎堆围观,但今天在都察院大门外,却是数百官员扎堆,上朝都没这么积极的。
  左都御史辛自修当众揪着巡捕营都督李如松的胸襟,破口大骂。
  李如松连连解释道:“那林泰来已经逃窜进了户部王少司徒府中,按照规矩,没有圣旨,我们也不好闯进去拿人!”
  第二天是经筵之日,但比起上课,万历皇帝宁愿听大臣奏事。
  万历皇帝早晨到了文华殿,又坐上宝座后,向殿内扫了一眼,感觉今日上文华殿的大臣人数略多于往常。
  一般文华殿御前奏对,内阁、部院、都督府等核心大臣是固定要在场的,其他大臣多是有事时才来。
  从今天人数可以看出,应该是有什么事情发生了,而且多出来的人以言官居多。
  对此万历皇帝只想道,但愿这帮人不是为了表演犯颜进谏来的。
  左都御史辛自修上前奏道:“都察院奉旨巡视武试考场,昨日召唤勘问相关人员。
  却有人公然拒捕,在都察院内殴打数十禁卒,破门逃窜,实属骇人听闻!”
  从语气就能听出,辛总宪是多么愤怒,如果不是顾忌到君前失仪之罪,只怕已经开始骂街了。
  “嘿嘿!”突然从宝座上传来一声忍俊不禁的轻笑。
  辛总宪:“……”
  作为从小就受过专业训练的皇帝,一般都可以做到喜怒不形于色,除非忍不住。
  没想到号称马蜂窝的都察院,居然被人以这种方式捅了马蜂窝。
  看到情绪管理快失控的左都御史,万历皇帝赶紧又往回找补:“朕只是想到,此人必为林泰来?”
  辛总宪感觉自己说不出话了,闷声道:“掌道御史方万山奉旨巡视考场并勘查林泰来不法之事,可由方万山奏报。”
  近些年流行这种政斗模式,大佬经常不直接讲话,让己方御史言官负责开炮。当然水无常形,情况不一而足。
  方御史从后面出来,奏道:“臣奉旨查得,考场上林泰来受到偏袒,郑国泰遭遇不公
  那林泰来穷凶极恶,动辄以武犯禁,屡屡肆意施虐,到处败坏纲纪,至今仍逍遥法外。”
  有点经验的大臣都能听出,方御史故意强调郑国泰,绝对是存了小心思的,想要借此引导皇帝的情绪。
  方御史并不在乎被别人看出来,主打的就是一个诱导皇帝“帮亲不帮理”。
  再说现在郑国泰没有什么恶行,站在公正立场上帮郑国泰说几句话,也不会引发什么舆情反噬。
  听到“逍遥法外”这个词,万历皇帝反问道:“为何不拿人?”
  方御史大喜,等得就是这句,迅速奏道:“林泰来藏身于户部左侍郎兼总督太仓王之垣家中,并受其包庇。
  先前巡捕营都督李如松两次上门索人,王之垣皆拒绝交人。”
  万历皇帝却诧异的看向首辅,“林泰来不是申先生的门客么?”
  申时行奏道:“林泰来为了王家女子,已经离开申家。”
  万历皇帝无语,贵圈真乱,又对兵部尚书张佳胤问道:“御史奏称郑国泰遭遇不公,主持武试的兵部如何看?”
  张佳胤也生气了,如果天子最后听从了都察院奏报,宸断考场不公,那他这个名义主考官就要为此担责!
  你们这帮清流势力想争夺户部尚书位置,借着林泰来去弄王之垣,这可以理解,但拖他张佳胤下水是几个意思?
  难道还想搂草打兔子,再顺便争回一个兵部尚书?
  胃口这么大,也不怕吃撑了!
  故而张佳胤怒气冲冲的说:“一个外来御史仅凭主观猜疑,就妄加直接干涉考试,指点考官如何评等,匪夷所思!
  难道文科考场上,一个御史就能闯进贡院,直接指示主考官应该如何判卷?”
  方御史也很无奈,其实他本心并没有针对张佳胤的意思。
  但为了收拾林泰来,并利用郑国泰引导天子情绪,不得不搬出“郑国泰被考场不公”的说法。
  又对天子解释道:“考场不公之说,并非由臣无事生非,而是有考生和参赞评定的教头一起鼓噪,臣不得不查。
  目前林泰来罪行明确,影响极其恶劣!理当快刀斩乱麻,以雷霆之势拿问,迅速平息武试风波!”
  如果由天子亲自下旨拿人,那就是由锦衣卫官校出动,把钦犯下“诏狱”了。
  除非想造反,在大明没人敢公然反抗,林泰来也不行!
  在朝堂上,林泰来就认识两个大佬,王之垣还在家里闭门谢客,只有首辅申时行站在这里。
  此时众人都下意识的看向申首辅,按道理说,申首辅应该出来求情。
  可是出人意料的是,申首辅眼观鼻鼻观心,宛如雕塑一言不发。
  众人第一反应就是,林泰来真的成为首辅弃子了?
  林泰来制造的麻烦实在太多,首辅忍无可忍了?
  在君臣奏对时,格局是这样的,天子左手边最近的文臣是内阁大学士,天子右手边最近的武臣是锦衣卫官。
  这时候,锦衣卫官里却有人站了出来,带着几分无可奈何的语气奏道:“林泰来昨日敲登闻鼓鸣冤。”
  本来登闻鼓状子这种破事,一般都是放到君臣朝会的最后再说的。
  但今天都察院上来就咬林泰来,看这形势,再不出来奏报林泰来击登闻鼓的事情,那就要影响皇帝的判断了。
  按照制度,登闻鼓鸣冤的内容,皇帝是要知道的。此时听到林泰来击鼓鸣冤,就让锦衣卫官念状文了。
  任何时候,判案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原告和被告双方的陈诉都要听一下。
  锦衣卫官捧着林泰来递交的状子,面无表情的读起来:
  “臣林泰来泣血上告,臣本布衣,躬耕于姑苏,苟全……啊不,生长在皇恩下,沐浴在春风里。”
  众人只能说,这两句话有点意思,但不像是十九岁的少年人能写出来的,难道是找了状师代笔的?
  锦衣卫官继续念着道:“十八年来习得文武艺,欲以此上可报效国家,下可光宗耀祖。
  近日赶赴京参加武试,却不料与国舅同场竞技,顿生无数波澜。”
  听到这里,不少大臣轻蔑的笑了笑,这林泰来真是个外行。
  在民间的说法里,确实经常称呼妃子的兄弟为国舅,同时大家在口头称呼上,也确实经常把国舅作为妃子兄弟的敬称。
  但那都是私下里的叫法,并不符合官方礼法。只有皇后和太后的兄弟,才是官方认可的国舅。
  在正式的文书上,用“国舅”来称呼贵妃的兄长,实在是不登大雅之堂。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