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明话事人> 大明话事人 第729节

大明话事人 第729节

  然后朝着众大臣叫道:“辽东巡抚急报!倭兵攻破朝鲜国王京,朝鲜国已经半境陷落!”
  众官员:“……”
  卧槽啊这朝鲜国到底行不行啊?从倭兵登陆釜山到现在也就半个多月吧,怎么连王京汉城都丢了?
  “尹卓然我戳你娘!”一片震惊到无语的环境里,陆总宪突然率先失态了,很不体面的破口大骂。
  东之强国、三千里纵深、据险而守、兵马可用,就这?就这?
  其他人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甚至有点同情陆总宪。
  什么叫“对朝鲜国情况略懂一二”啊,也不知道是被谁忽悠了。
  王禹声突然再次跳了出来,也不结巴了,指着爷爷辈的陆光祖说:“你就是年迈无能、识见不明,说你还不服气!”
  “闭嘴!滚!”陆光祖像是被激怒的老狮子,对着孙子辈的王禹声斥道。
  王禹声再次指责:“你身为言官之长,竟然还妄图堵塞言路!
  年迈无能、识见不明、因私废公、堵塞言路,你不配为左都御史!”
  陆光祖:“……”
  兵部左侍郎石星站出来打圆场说:“即便陆总宪判断有所偏颇,难道林泰来就是正确的?
  无论如何也用不了十万大军,只要从辽东派一二将官率领本部兵马援救即可!
  等我大明这批天兵入朝,在朝鲜军兵协助下,便可剿灭倭寇!”
  跟林泰来“十万大军二十万银两”比较起来,石星这个提议显然更“妥善”。
  反正大明朝廷的习惯思维就是这样,遇到敌情后稳住防御,然后调动几千最多上万兵马去鼓捣一下。
  讨论了一番,众官员还是倾向于石星的提议。
  虽然朝鲜国王京失陷,一半国土没了,但好歹还剩着一半呢,总不能废物到全境沦陷吧?稳住再慢慢反攻就行了。
  但王禹声想着自己的任务,不依不饶的说:“但陆总宪年迈无能、识见不明、因私废公、堵塞言路,怎么说?”
  陆光祖摘下官帽,怒气冲冲的说:“我用这个官位做押注,支持石侍郎提议!
  若以后真需要林泰来所言大军,我自当辞官谢罪!”
  面对这种话术,年轻的王禹声愣了愣,下意识的说;“你能…立个字据吗?”
  众人:“……”
  王鏊大学士的后人咋是这样尖酸的呢?
  ------------
  第六百六十九章 快打快和?
  今天最后廷议结果就是,驳回林泰来的“十万大军二十万银两”奏议。
  同时通过了兵部左侍郎石星的提议,着辽东镇派遣将官二人,各率三千兵马,沿鸭绿江部署,随时准备支援朝鲜国。
  也不能说大明官员蠢,主要还是事发突然,信息严重不足的缘故。
  现在除了穿越者林泰来,根本没人知道,到底有多少倭兵进入朝鲜国。
  连溃败的朝鲜国也不清楚倭兵数量,大明这边很多人还习惯性的当成几十年前的倭寇对待。
  因为林泰来有“十万大军二十万银两”的建议,兵部尚书叶梦熊不想公开与林泰来唱反调,没有拿出更“合理”的方案。
  所以导致兵部左侍郎石星的提议成为了主流意见,叶大司马也没办法,只能暂将主导权相让,由石星主持关于朝鲜国的事务。
  而后叶梦熊又私下里召集了最为熟悉林泰来的更新社众人,讨论林泰来的意图。
  对林泰来这离谱的奏议,就是自己人也理解不了。如果不是林泰来过去积累了足够威信,只怕连自己人也要有异议了。
  七嘴八舌的讨论了一会儿后,周应秋开口道:“虽然不明九元君的深意,但这个奏议让我想起了史书上的一桩故事。”
  叶大司马很感兴趣的问道:“详细说来。”
  周应秋回答说:“秦王扫六合之时,欲灭楚国。秦王先问老将王翦需用多少兵力,王翦答曰非六十万不可。
  秦王不喜,又问李信,李信答曰只需二十万。而后秦王便派李信征伐楚国,但李信却大败而归。
  最后秦王不得不又请出老将王翦,给与六十万兵马才灭了楚国。”
  听到这里,众人恍然大悟,又恢复了信心。
  林九元奏请调集十万大军的行为,确实很像索要六十万兵马的王翦。
  虽然还是不明白林九元的底气何在,但至少说明林九元是有思路的,并非信口开河胡来。
  先前兵部左侍郎石星因为反复无常,得罪林泰来,很是沉寂了一段时间。
  如今暂时主持朝鲜国事务,他便将此视为东山再起的机会,立刻积极开始部署工作。
  一方面给辽东镇下令,抽调二员将官,驻守到鸭绿江、大同江一线防备。
  另一方面,因为不明倭情,石星便公开招募熟悉倭事的人才。毕竟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三岁小孩都知道。
  因为这时代交通没那么发达,道路远阻,故而很多京官家属仍在老家。
  所以现在有个习俗,京官经常娶个京师本地的小妾,等到离京时就散伙。
  这都成了一门生意,很多有女儿的京师人家都寻摸着给京官做妾,等散伙时又可以捞一笔。
  石星便有个这样的袁姓小妾,听说石星正在招募熟知倭事的人才,袁姓小妾的父亲便向石星推荐了一个叫沈惟敬的平民。
  说这沈惟敬家里世代经商,往来于大明与倭国之间,沈惟敬本人甚至会说倭语,十分明白倭国情况。
  如今沈惟敬家业败落,正流落于京师寻找机会,可以招募使用。
  于是石星当夜便将沈惟敬请了过来,进行考校和咨询。
  听完沈惟敬对倭国风土人情的介绍,石星可以确定,这个沈惟敬确实比较明白倭国的事情。
  而后便直接问道:“如何能以最快速度解决朝鲜那边的问题?”
  本来按照资历,石星去年就该升为兵部尚书了,但可惜被叶梦熊抢走,他心里当然不服气。
  所以面对这个东山再起的机会,石少司马已经等不及了。
  他不但要解决问题,还想要尽可能快。
  沈惟敬想了想后,答道:“跨国征战,比国内用兵艰难十倍,用武力很难速战速决。
  故而最快速解决问题的法子,应当就是议和。
  我沈惟敬愿为少司马效力,亲自前往朝鲜敌营谈判,同时顺便侦查敌情。”
  石星回应说:“虽然你勇气可嘉,敢于深入敌营,但我大明未有不战先求和的道理。”
  对于要面子的大明朝廷,打都不打,那不叫议和,叫求和。
  石星若真敢这么干,后果肯定被弹劾辱国,然后下狱。
  沈惟敬又改口道:“待大明天兵入朝鲜国,小胜一二场后,再开口议和也不失我上邦体面。
  此时若能说服倭兵官长,两家议和,应当就是最快捷办法。”
  这意思就是,先迅速打赢一两场展示实力,再谈判议和,那就不算丧师辱国了。
  对沈惟敬而言,议和在解决方案里所占的比重越大,他的作用才越重要,才能分润更多功劳。
  他不去促成议和,难道还能上阵厮杀?
  虽然“战”是避免不了的,但“战”也可以为“和”服务。
  石星综合各方面情况盘算了一会儿,便认为,沈惟敬的“快打快和”应该是最具有性价比的解决方案。
  国库本就开始亏空,去年为平定宁夏,又耗费几十万银两,上上下下现在都不愿意再出现大开销。
  如果能用最具性价比的方法解决问题,朝廷上下应该都能接受。
  又经过反复思索,石星便吩咐道:“无论什么解决办法,都需要朝廷中有人强力支持,我终究只是一个左侍郎而已。
  听说你与陆总宪乃是同县,所以烦请你先去游说陆总宪,请陆总宪坚定不移的支持我。”
  议和这种事情,最怕道德标准很高的清流势力捣乱。
  若被扣一个卖国帽子,谁能受的了?在讲究言路畅通的大明政治中,这种情况不得不防。
  沈惟敬答道:“敢不从命?”
  他知道,这也是一个来自石少司马的考验。如果连陆光祖这个同乡都说服不了,还能有什么本事去游说倭国人?
  在大明朝廷开始运筹部署时,到了五月下旬,朝鲜国的表现又一次让大明朝廷瞠目结舌。
  北方重镇平壤,也丢了!官兵一溃千里,朝鲜国基本全境陷落!
  朝鲜国王李昖仓皇逃到了鸭绿江对岸的义州,所能控制国土只剩下义州周边一小片区域!
  大明朝廷上上下下都麻了,你朝鲜国也不算太小了,先前组织架构看起来也挺完善的,又不是松散的部落蛮邦。
  结果还不到两个月就丢了几乎全部国土,还能更废物一点么?
  先前自称略懂,又当众说“三千里纵深、据险而守、兵马可用”的陆总宪真想不到,年近古稀了居然会被朝鲜国打脸。
  到了这时候,被困在鸭绿江边上的朝鲜国王李昖疯狂的向大明告急,疯狂的呼叫天兵救命。
  这日早晨,兵部左侍郎石星准备出门上衙,刚走到前院,就被仆役告知有人跪在大门外。
  还说此人送上了一个沉重的箱子,作为登门礼物。
  石侍郎站在门洞向外看,便见朝鲜国使团正使尹卓然跪在外面,神色衰败狼狈不堪。
  看到石侍郎出来,尹正使伏地不起,大声叫道:“念在敝国向来恭顺,恳请少司马发兵过江,救敝国于水火!”
  见尹正使这可怜样,又感受到了对方诚意,石侍郎也没忽悠,答复道:
  “先前已经派遣五千兵马抵达江边,今日紧急向皇上奏请,得圣批后便令兵马过江。”
  尹卓然再三叩谢,石星又叹道:“你先前隐瞒真实情况,只管自吹自擂,耽误国事不说,还把陆总宪坑惨了!”
  尹正使很想告诉石星,先前并不是自己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也不是故意要自吹自擂,而是真心那么以为的。
  一直到石侍郎消失在街角,跪在地上的尹卓然这才凄然起身。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