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明话事人> 大明话事人 第731节

大明话事人 第731节

  现在就到了兑现承诺的时候,原本以为还要过两年。
  现在正是筹备出征朝鲜的时候,三娘子突然又来加戏,也真是添乱!
  其他社员看着林盟主脸色变幻不定,便询问道:“出了什么难事?”
  林泰来答道:“没什么难事,就是苦了我也,又要为国献身了。”
  抵京后两日,翰林院侍读、太常寺少卿、三部司郎中林泰来正式公开活动。
  一大早上班的时候,林泰来就堵在翰林院大门外,饱含深情的看着牌匾上“登瀛门”三个字。
  片刻过后,他长叹一声,对周围的翰林同僚们道:“近年来我俗务缠身,已经很久不知潜心学问之乐也!
  我内心实在羞愧无比,今日自感不配踏入这翰苑清华之地了!”
  说完了后,林泰来果断转身就走,竟然真没有进翰林院。
  刚才被堵在大门外不能进去的众翰林面面相觑,还有点莫名其妙。他们已经做好了被林泰来指指点点的心理准备,却没想到林泰来居然在大门外晃了晃就走人了。
  翰苑新星、新科双元韩爌带着恶意开口说:“翰林院能继续维持清净,吾辈是不是应该弹冠相庆?”
  编修周应秋瞥了眼韩爌,很粗鲁的说:“相庆个屁!九元君过门而不入,说明他不想在这里浪费时间!
  更能说明我们翰林院已经不那么重要了,甚至不如考功司、主客司、通信司!
  你韩爌还觉得,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吗?真是不通时务的二世祖,不懂就少说话!
  不过还算有点眼色,刚才九元君在的时候,你没有跳出来就很明智。”
  话糙理不糙,众翰林默默的无言以对,翰林院地位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
  翰林最大的优势就是距离皇帝比较亲近,和皇帝互动多。可是现在他们这帮翰林连皇帝都接触不到,还能有什么话语权和前途?
  难道林九元早就看出了这个趋势,所以才积极向马上取功名?
  其实林泰来倒也不是不重视翰林院,而是今天需要重视的衙门太多,实在重视不过来了。
  但今天朝廷最大新闻却并不是林泰来巡视各衙门,而是发生在左都御史陆光祖府邸。
  上午的时候,御史王禹声到陆府造访,声称要催促陆总宪履行赌约,然后遭到陆家仆役的强力驱逐。
  随即又从街角跳出一百条打抱不平的大汉,当场重创大门的陆家仆役护院。
  而后这群大汉裹挟着王禹声御史,迅速连续攻破了陆府大门、前院、中庭。
  最后在王御史的极力劝说下,在京师巡捕营官兵合围之前,这些大汉才四散而去。
  朝廷大臣对此无比震动,因为近些年的类似事件一般只是打砸大门,最多波及前院,保持着一定底线。
  这次却突破底线,深入中庭了!再加把劲,就能冲到女眷所在的内院了!
  但这能怪谁?上次廷议,陆总宪支持石星的方案,公开放狠话立下赌约。
  谁也不知道,这次陆总宪称病不出,是不是想不讲底线的赖掉赌约?
  所以今天这帮大汉攻破陆府中庭其实就是发出警告,如果都不讲底线会有什么后果。
  又过一日,根据皇帝旨意,朝廷再次就朝鲜国问题举行廷议,数十部院科道大臣会聚东朝房。
  名义上主持廷议的王天官简单宣布了开始后,就闪到角落找个座椅打瞌睡了。
  虽然廷议开始了,但一时间却没人说话,因为所有人都感觉怪怪的。
  “林九元没来?”终于有人忍无可忍,发出了直击灵魂的询问。
  陆光祖没来,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林九元你不来,就太过分了吧?
  虽然说廷议一般是“自愿”参加,但皇帝把你林九元急召回京师,为的是什么?
  兵部尚书叶梦熊开口道:“林九元向我报备过,去宣府那边办事了。”
  刑部左侍郎邵陛站了出来,严厉斥责说:“不参加廷议,却去了宣府,这简直是渎职!”
  过去不怎么张扬的邵少司寇今天忽然如此积极表现,让不少人略感错愕。
  稍加思索后也就懂了,大概是摇摇欲坠的陆光祖让他看到了“取而代”希望……毕竟刑部和都察院都是法司,互通迁转很正常。
  叶梦熊勉强苦笑着说:“林九元去宣府,算是情有可原吧。”
  有人好奇的问道:“其中到底有什么缘故?不妨明言。”
  叶梦熊仿佛难以启齿,还是回答说:“先前辽东五千精兵惨败表明,这次朝鲜用兵规模不会小。
  必定会从其他边镇大量抽调兵力前往朝鲜,所以我大明其他方向最好能保证稳定,避免承受多线压力。
  林九元亲自赶赴宣府,就是为了安抚北虏右翼,保证宣府大同一直到宁夏甘肃这段漫长边界未来一段时间的安定啊。”
  众人:“……”
  什么安抚北虏右翼,说得这么高大上,不就是捐躯献身,再做一次当代韩德让吗?
  叶大司马为了增加说服力,又极力一本正经的说:
  “林九元的构想不只是安抚北虏右翼,还意欲游说北虏右翼骚扰北虏左翼。
  若北虏右翼在未来一两年能牵制北虏左翼,便可以减轻辽东镇和蓟镇的压力,尤其是解除辽东后顾之忧,从侧面帮助朝鲜用兵。
  就像林九元说过的,看待战争不能只局限于一地,要有全局视野”
  从道理上来讲,这个说法非常符合逻辑,众人挑不出毛病来。
  就是感觉怪怪的,到底是说服还是睡服?
  工部尚书陈于陛问道:“林九元多久回来?”
  叶大司马回答道:“这次情况比较紧急,林九元大概要先去安抚个三天左右。
  临走前林九元也说过,不必管他,让朝廷诸公先议论着。”
  陈于陛却说:“林九元不在,我等在此高谈阔论有何意义?皇上大概也不会委任别人经略朝鲜了吧?”
  很多人虽然不愿意承认,但又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只要林泰来回到京师,就是经略朝鲜的第一候选人。
  或许有很多人觉得,自己也有能力去经略朝鲜事务。但却没人敢说,自己能比林泰来更适合。
  这就是林泰来转战西北七战七捷、平定宁夏所树立的威望,以及让人产生的信任感。
  不管谁当皇帝来选人,也会倾向于选用一直打胜仗的人。
  现在皇帝所考虑的,大概只是到底要给多大权限吧?
  另外去年平定宁夏之役,先后动用了七大总兵,数万强兵。
  所以时任监军的林泰来是近期为数不多的、有过指挥“大兵团作战”经验的人。
  在习惯了千百人级别治安战的大明,拥有这种经验的人凤毛麟角,号称身经百战的李成梁也没有。
  从目前动向来看,朝鲜用兵明显要上规模了,肯定优先选用有“大兵团作战”经验的人。
  至于另外两个近期有“大兵团作战”经验的就是李如松和叶梦熊,但这俩显然不可能和林泰来抢经略大臣的位置。
  最终第二次朝鲜事务廷议,在林泰来缺席的情况下,草草结束,等着三天后再来。
  守在宫门的朝鲜国使节尹卓然听到这个结果,心急如焚。
  (本章完)
  ------------
  第六百七十一章 还得是林九元出马
  三天后,去宣府安抚北虏右翼的林泰来拖着疲惫的身躯,晃晃悠悠的被马驮回了京城。
  感谢看起来情况很紧急的朝鲜国,不然还没借口离开宣府回京。
  本来还想跟老熟人万全右卫指挥使、张家口马市分守参将黑晓仔细谈谈出征的事情,结果也没多少时间。
  只叮嘱了黑晓尽量多准备些精兵,不过听黑晓的意思,打算把这次机会让给义子黑风虎。
  林泰来对此无所谓,只要尽可能多用熟悉武将就行。说起来黑风虎这万历十七年武进士,还是他的“门生”呢。
  林大官人刚从德胜门进城,就被知道了;等到他进家门时,就接到了通知,明天上午召开廷议。
  “真是个劳碌命啊。”林泰来喟然长叹。
  随即又对留守林府的左护法张文问道:“左都御史陆光祖辞官了没?”
  张文答道:“还在称病不出,没有任何其他动静。”
  林泰来不满的说:“已经三天了,王御史就没有再去逼迫他履行赌约?”
  张文又答道:“王御史确实又去强逼陆光祖了,但有很多御史跳出来劝他。
  说要尊老,说要敬重前辈,说得饶人处且饶人,还说这都是为了他好,要注意自己的口碑。
  王御史脸皮薄,实在顶不住轮番劝阻,只能暂时按兵不动。”
  “给脸不要脸,非要让我动手。”林大官人一边骂骂咧咧,一边洗漱休息。
  不知怎得,林大官人想起了上辈子强迫自己让座的老人。
  及到次日,林泰来前往午门外东朝房,要先从长安右门进皇城。
  林泰来正在门官那里登记时,忽然窜出一道身影,还没等林泰来反应过来,就抱住了他的大腿。
  这让林泰来大惊失色!倒不是害怕有什么危险,而是没想到被人如此容易就近身了!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自己麻痹大意,丧失了应该有的警惕性!
  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帝王将相折损在这些小小的疏忽里。
  所以就算是身在皇城,也务必要保持警醒!
  暗暗告诫自己了一番后,林泰来才低头仔细看去。
  却见此人穿着蓝黑色疑似官袍的服饰,正跪在地上又死死抱着自己大腿不撒手,痛哭流涕的叫道:“恳请林仙人救救敝国!”
  周围其他准备进入长安右门的大臣看到这一幕,纷纷叹息道:“尹正使已经在长安右门哭了三天,东国亦有忠义之士也,忧心国事乃至于此!”
  林泰来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人就是朝鲜国使节尹卓然,三年前见过几面,难怪看着有点面熟。
  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林泰来伸出手去,尹正使还以为要扶自己起来,就松开了林泰来的大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