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明话事人> 大明话事人 第800节

大明话事人 第800节

  这种感觉,就好像是被什么不干净的东西污染了似的。
  亦或是受到了巨大刺激之后,心智逐渐失常了的感觉。
  于是李如柏忍不住关怀道:“兄长你没事吧?只是一不留神又又让某人抢了先登风头而已,那也遮掩不了兄长指挥大捷的光芒,何至于此啊?”
  李大将却板起脸,对李如柏严肃的批评说:“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要讲!先登就是先登,我们要敢于承认别人的优秀。
  大家都是为国出力报效皇恩,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份荣光,怎么能说别人是抢风头呢?”
  李如柏:“……”
  谁能告诉他,到底发生了什么?
  李如松见二弟还是傻乎乎的,就咳嗽了一声,提醒说:
  “站在你面前的人是指挥了当代最大规模会战的将官、单次会战歼敌数目最多的将官、近百年来单次会战歼敌数目最多的将官!
  至于是不是近二百年来单次会战歼敌数目最多,还需要进行考证。”
  卧槽!李如柏愣了愣,这都是谁想出来的条条道道?随即又恍然大悟,难怪大哥突然如此过分的关心歼敌数目!
  如果昨日会战歼敌三万余人的话,确实应该是当代将官的最高纪录甚至近百年的纪录了。
  想想就知道,近百十年来边军多数时候都是打治安战,偶尔也有捣巢,歼敌几百都算大捷了,哪有单次会战歼敌三万的可能性?
  至于戚少保歼灭倭寇,多年积累下来总数有没有三万不知道,但也真没有单次歼敌三万的会战。
  而且这次汉城之战,天兵六万余人,倭兵五万人左右,双方加起来是实打实的超过十一万战兵。
  所以称为“当代最大规模会战”,也不为过,大明很多年没有打过这种规模的战役了。
  上次围攻宁夏时,双方加起来估计是十来万人,应该不如这次多。
  李如柏仔细想了想后,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若论单次会战歼敌数目,大哥你成为近百年之最当无疑虑,但近二百年之最应该不可能了。
  毕竟二百年前成祖文皇帝奉天靖难,很是打胜了几场大会战好像那位南军大将李景隆动辄丧师十几万,还不止一次。”
  李如松突然有点不开心了,能成为百年之最固然非常好,但二百年之最岂不更好?
  本来他内心自认非常有希望的,却一时没想到靖难之役系列会战,恰好就发生在二百来年前。
  都怪李景隆这个垃圾!动辄十几万十几万的被歼灭!竟然还连累到二百年后的自己的荣誉!
  又次日,纵队级以上众将聚集到经略幕府,会商军务。
  李大将到的比较早,和林天帅在后堂喝茶,非常遗憾的感慨说:“近二百年之最没可能了。”
  林天帅点拨说:“靖难之役是内战,而我们这是外战,歼灭的是外敌,性质完全不同。
  所以如果项目内容精确为二百年来单次会战歼灭外敌数目,你仍然有可能是最多的人!”
  李大将顿时茅塞顿开,心悦诚服的说:“还是军门想法周到!”
  然后又问:“为何你总是论单次会战,不说累计?”
  林泰来惊奇的说:“你确定要算累计?”
  便他便开始盘算,“万历十八年九月,西宁大捷,斩杀瓦剌它卜囊。万历十八年十月,甘肃镇甘浚山大捷,斩杀卜失兔济农。
  万历十九年三月,平虏堡大捷,斩杀土文秀、哱云,击败著力兔。同月,灵州大捷,击败哱承恩;玉泉城大捷,击败哱拜。
  万历十九年五月,贺兰山大捷,击败支援宁夏叛军的著力兔。
  万历十九年六月,攻占宁夏城,你也参加了。
  万历二十年十月,平壤大捷,你也参加了,生擒小西行长。
  万历二十年十一月,咸兴府大捷,杀锅岛直茂;同月,吉州大捷,亲手斩杀加藤清正!
  现在又是汉城大捷,你说我十一场大捷累计下来,共计歼敌多少?”
  李大将:“……”
  难怪林军门你先前口口声声只说单次会战纪录!原来这累计总量纪录是留给你自己的!
  看到李如松又开始纠结,林大帅就语重心长的开解说:
  “如果不是特意为了给你李如松创造青史留名的机会,增加你在战役中的参与度,本部院哪能将汉城之战的前线指挥权交给你?
  如果本部院拿着上方剑亲自上前指挥,你还敢声称是近二百年单次指挥歼灭外敌最多的将官吗?”
  李大将恍恍惚惚觉得,这好像也有道理?
  如果林经略真的拿着上方剑去前线指挥,自己岂不就彻底沦为陪衬了?
  以后又怎么好意思说,歼倭寇三万的汉城之战是自己指挥的?
  “毕竟我们相识多年,要互相帮助。”林大帅总结说。
  这时候,纵队级以上将官到齐了,林大帅和李大将一起出去开会。
  今天会商内容主要是全军关于收复汉城之后的部署工作,以及对倭寇的追击。
  林大帅判断说:“其实追击不追击,也就那样了。
  入寇朝鲜国的倭军已经被我们歼灭七万,剩余的倭寇大概要全线撤退。
  他们会放弃大部分地方,全部龟缩到以釜山为核心的南海岸一带死守。
  与其说追击,不如说是收复朝鲜国南部各地。在抵达南海岸之前的过程,相对会比较轻松。”
  众将也没有什么多余的想法,林大帅怎么判断,就怎么相信呗。
  入朝以来的过程证明,林大帅的判断一直是很精准的。
  不过说到汉城防务,有个将官问道:“如今除了官军之外,全城皆是妇人,到底如何是好?”
  虽然说得比较含糊,只说“满城都是女人应该怎么办”,但其中意思大家都懂。
  林泰来叹口气道:“彼辈都是可怜人,在这乱世若无援助,只怕连活下去都难。
  若官军有所施舍,暂且听凭之,但有一点,不许强迫,否则与倭寇何异。”
  然后又道:“凡是在汉城官军,多发五日份的米粮,算是助力官军做善事。以后轮班值守汉城时,暂时也照此例。”
  林大帅也没法子,只能出台这种肯定被后世圣母批判的政策了。
  一方面是急需救济、随时饿死的大量城市妇女,另一方面是几万出征在外半年的壮男官军,这两种人混在一起,还不定变成怎样局面。
  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政策引导两边互相帮助,尽可能避免恶性事件了。
  一方面得到了援助,另一方面得到了解压,也算是双赢吧。
  众将一起夸奖说:“大帅真是善心。”
  林大帅亦无奈道:“都是倭寇造的孽啊,却要我们天兵来收拾局面。”
  会商结束后,林天帅又把小西行长叫了过来,咨询说:“以你判断,你们倭军接下来会如何行动?有没有可能撤回本土?”
  汉城之战后,现在的局面和原本历史相比,差别已经非常大了,搞得林天帅也不能非常确定以后情况了。
  在原本历史上,汉城倭军完整撤走了,加藤清正兵团也完整撤回了后方。
  倭军还有十多万人聚集在朝鲜国南方,兵力还算充足,所以一直在补给顺畅的南海岸顽抗死守,最终耗了七八年。
  而在本时空,收复汉城之后,倭军已经损失了七万左右的有生力量,几乎占到全部征朝倭军的半数,可以说是被打残了也不为过。
  林天帅心里就琢磨,倭军会不会被吓得连南海岸也不守了,直接退回本土?
  但已经被“抛弃”的小西行长也说不准,考虑了一会儿后,犹豫着说:
  “其余残兵或许会撤回国内,但以太阁如今那狂妄偏激的性格,再次增兵也说不定,反正我国目前也不缺兵员,大批武士无处可用。”
  林泰来随口问了句:“还能派谁啊。”
  小西行长答道:“先前太阁在九州修筑了名护屋城,专门为了指挥征朝而移居此城。
  同时太阁还命令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杉景胜、蒲生氏乡、伊达政宗等人集结在名护屋城,作为预备。
  如果这些人出动,估计也能动员十来万兵力。”
  听到这些名字,老策略游戏玩家林天帅忽然有点跃跃欲试。
  “要是这帮npc武将啊不,这帮人真的都过来……那你们倭国的什么安土桃山时代,或许就要彻底终结在我林某人手中了。”
  沈惟敬忠实的翻译着林天帅的话,他虽然能翻译出字面意思,但却翻译不出林天帅那种怪异的语气,好像不把人当人似的。
  ------------
  第七百二十八章 箕封异代恩光旧
  王京汉城被拿下后,汉城周边的京畿道各地自然传檄而定。
  此后一段时间,初入朝鲜国、战功还不多的李昫第四兵团一万五千人继续从汉城南下。
  接连“收复”了位于京畿道正南方的忠清道、全罗道。
  同时留在东线的麻贵第二兵团也传来了消息,东海岸江原道的倭寇岛津兵团全线撤退,麻贵兵团已经南下收复了江原道。
  到此为止,连带去年收复的北三道,天兵已经收复了朝鲜国八道里的七个道。
  而倭寇确实如同天帅所判断的,已经放弃其他地方,全部撤退到庆尚道,七八万倭寇聚集在南海岸一带龟缩守据。
  大名鼎鼎的釜山就在南海岸,这里与倭国对马岛隔海相望,本就是倭寇侵朝的登陆点和前进基地。
  而且倭寇在南海岸据守,因为距离本土非常近,粮草供应也就非常便利,不再有千里转运的烦恼了。
  在朝鲜国这种用布条当货币的穷地方打仗,连倭寇也一样头疼粮草问题。若非如此,汉城倭寇也就不会想着撤退。
  现在剩余倭寇放弃各道,快速撤退到南海岸,又重新换成天兵方面开始头疼粮草问题了,颇有此消彼长的意味。
  一方面,从汉城到南海岸将近千里,意味着大明天兵的后勤线又要拉长千里,不得不又要新建供给体系了。
  原来从新义州、平壤转运的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战局,需要更多依靠海上运输。
  幸亏去年出征前对此就进行了部署,安排了天津卫和山东登州两条航线,还组织搜罗和新建海船,今年应该能发挥出巨大效应。
  另一方面,朝鲜国本土真的就是一点都指望不上。
  现在又正处于青黄不接的传统春荒期,朝鲜国本土更是不可能刮出多余粮食了。
  而那些维持会、忠义救国军之类的地方军政组织,反而要暂时依赖大明天兵后勤体系输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