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法琳知道,伪言之事再无诡辩的余地。
  【武曌:秦皇博闻强识。】
  武曌不得不惊叹。
  三次话题,秦念几乎是无所不晓。
  竟连天竺释迦文,他都能确定其生年。
  【秦念:更可笑的是法琳这句“窃以拓拔元魏, 北代神君达阇达系阴山, 贵种经云。以金易鍮石。以绢易缕褐。如舍宝女与婢交通”。】
  【秦念:在他看来源于华夏血统的李唐皇室, 跟源于阴山贵族的拓拔元魏比起来,就有如黄铜比黄金、粗布比丝绸、婢女比贵女。视夷狄血脉为高贵,华夏血脉为卑贱,这位佛教高僧可真是“高僧”啊。】
  法琳冷汗涔涔。
  这一刻, 他知道自己必遭大祸。
  这段话已经不是李唐皇室究竟是否为陇西李氏的问题。
  后世秦皇指出的, 是他为了佛道之争而贬夏抬夷!
  【李世民:为佛道之争, 不惜辱及华夏。佛门高僧,令朕极为失望。】
  有族谱为证,李世民当然确定自己先祖是李广。
  他知道法琳的本意,是通过贬低李耳抬高拓拔元魏,以求李唐皇室放弃“老子后裔”, 不再以道为尊, 并无他意。
  李世民的母系先祖并非汉人, 他更赞同华夷一家。
  故而若是他看到这段话,只会追究法琳诋毁皇室血统之过。
  可当秦念在天幕之上直指法琳此言是贱华夏贵夷狄,李世民就必须追究到底。
  华夷一家,也不能是贱华夏贵夷狄!
  【秦念:再提醒你一句,大唐由盛转衰的原因之一,是寺观猖獗。】
  【李世民:寺观猖獗?】
  【秦念:寺观免赋税徭役,就会有更多的赋税徭役压在平民身上,致使更多平民遁入寺观依附于佛道。如此恶性循环之下,其兼并土地的效率甚至高于权贵豪富。】
  《旧唐书》记载,唐武宗灭佛时,“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
  然唐宣宗即位后,立即推翻了唐武宗的灭佛政策。
  ………
  在看秦念讥讽法琳造谣时,唐朝的道观原本还幸灾乐祸。
  此刻他们却发现,秦念竟是将寺观一并否绝!
  【李世民:我朝此后不再崇道信佛,寺观皆不可免赋税徭役!】
  【李治:谨唯。】
  李治虽然并用佛道,但他对二者都没有到非信不可的地步。
  大唐因寺观而衰,那佛道两家就先一起衰。
  唐之两朝的各寺观皆默然。
  他们甚至不能上书劝陛下改变旨意,这是陛下面向天下甚至后世的承诺。
  其缘由更是因为寺观兼并土地祸及社稷!
  ………
  宋明两朝皆汲取了唐朝寺观之患的教训,都有限制寺观的政策。
  赵匡胤看着李世民直接否掉寺观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权,若有所思。
  大宋仅对寺院赐田免税,徭役转为代役钱征收。
  这赐田的免税,是否也要废除?
  【刘彻:血统因崇信佛道而变成可疑,更是被谣传攀附世家,你李唐皇室真是让朕大开眼界。】
  【李世民:……】
  这一点,李世民完全无法辩驳。
  此事因儒佛而起,偏偏就是他以儒治国,又是他废止阿耶颁布的《沙汰僧道诏》。
  见李唐皇室血统之疑得到澄清,李渊怒意消散,转而竟是生出喜悦。
  他虽以世民为荣,但当爹的声誉榜民心榜排名皆远低于儿子,他不得不自我怀疑。
  如今见到一项政策,竟是世民错了,而他是对的。
  既然有喜,李渊拿起酒杯准备饮酒为乐。
  “阿耶,需禁酒!”
  “……”
  想到风疾发作时的头疼欲裂,李渊只得在李世民的劝说下,不情不愿地放下酒杯。
  【秦念:信巫蛊的嘲笑信佛道的,搁这五十步笑百步?】
  【刘彻:……】
  【李世民:……】
  【秦念:接下来请欣赏高句丽大将射瞎唐太宗一只眼的谣言。】
  【李世民:??】
  【李治:一派胡言!赵匡胤!你朝究竟怎么回事!】
  【赵匡胤:……】
  李治比他阿耶还要激动!
  因为李世民还没有征讨高句丽,看到这个谣言只觉莫名其妙。
  而李治清楚阿耶虽未攻灭其国,但取得了极高的战果。
  五年前他命诸将攻打高句丽,如今已挟大胜之势。
  今岁泰山封禅,高句丽遣太子福男来侍祠,正是有臣服之意。
  但李治没打算就此放过高句丽。
  只是他得知高句丽高层内斗严重,命其太子福男入唐,有利于加剧内斗。
  如今却见这等谣言!
  李治如何能忍?
  【秦念:这倒是不能怪老赵,这谣言是某个小国编出来增强“自信心”的故事。】
  老赵?
  赵匡胤沉默半晌。
  ……总比刘小猪好。
  【秦念:所以朕劝你一句: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陛下,秦皇此言,应是说高句丽灭亡之后又复国了,并编造谣言中伤太宗皇帝。”
  武照没有压低声音。
  福男不通唐言,也看不见天幕。
  就算他听得懂,大唐也不会再放他回去。
  李治冷笑。
  【李治:朕知道了。】
  【李世民:怎么回事?】
  【秦念:贞观十八年,你亲征高句丽,攻克十座城,因粮食将尽班师回朝。虽未能亡其国,但从战损比来看,无疑是大胜。】
  【秦念:但李治未能除其根,很多很多年以后异族小国编造你被射瞎一只眼的谣言。再传回华夏,有些人就误以为你是战败而还。】
  关于这个谣言的产生,秦念是真觉得可笑。
  克数城后,唐军打到安市城下,高句丽别将高延寿引十五万来援安市。
  “李勣率兵奋击,上自高峰引军临之,高丽大溃,杀获不可胜纪,延寿等以其众降。”
  攻打安市城三月不克才班师,最多也就是未能达成灭国成就,但说是大胜也不为过。
  这怎么看都不可能是战败。
  明朝万历年间,熊大木写了一本小说《唐书志传通俗演义》,虚构安市城主的名字为梁万春,小说中描述梁万春如何抵御唐军进攻。
  此时没有射眼情节。
  传到朝鲜,十七世纪的朝鲜随笔集《月汀漫笔》,沿用了这个故事。
  十八世纪的朝鲜小说中有诗句“千秋大胆杨万春,箭射虬髯落眸子“,梁万春变成了杨万春,出现了射眼的编造。
  再往后,小说被记录为伪史,伪史在某国流传开来。
  而在现代,某国教育部竟然在教科书中将公元前2333年作为该国历史起点,也就是所谓的檀君纪元,公然将伪史包装为正史。
  虽然很快就在该国学术界的抗议下删除这部分内容,但足以说明该国伪史已经不只是影响民间。
  拿小说情节当正史,倒不是该国独一份,西方史也是这么做的。
  【李世民:唐史没记载此次战况?】
  李世民看出自己虽未能亡高句丽,但秦念说雉奴“未能除其根”,分明是指雉奴承他遗志,覆灭该国。
  既然如此,这种谣言又怎么会为华夏百姓所采信?
  【秦念:记了。但儒家老是改史——若尽信史书,你娶弟媳不也是正史记载的“史实”吗?】
  秦念是故意夸大儒家降低了正史的可信度,好让剧本里的各朝史官们慎重修史。
  群里都是精通历史的人,秦念也不怕误导人。
  如果群聊内容发布到外界——
  那她一定会叮嘱甲方,必须标注这段话只是在夸大儒家改史的后患。
  【李世民:呵!】
  李世民现在是真被气笑了。
  每次他以为对儒家已经足够失望的时候,儒家却还能给他创造新惊喜。
  ………
  儒家出身的史官面色苍白。
  有的史实,是君王干涉下不得不改。
  但更多的史实,是他们按照儒家思想进行删改演绎,并且不觉得这么做有错。
  史以载道,不符合儒家思想的部分,删改有何不可?
  这是为了引导后世的君王成为仁德之君!
  然而再多的狡辩,都比不过这一句“正史的可信度降低”。
  儒家编纂的史书,降低了正史的可信度。
  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
  【刘彻:朕都要开始怜悯你了。】
  御驾亲征,大胜而归。
  最后被传成战败,还是被射瞎一只眼这种屈辱的战败。
  因为儒家改史,以至于正史难以为其正名。
  刘彻摇摇头。
  果然不能放任史官改史,遗祸无穷。
  这斩草除根之说,倒是大善。
  【秦念:你也别乐,该国伪史中,你刘彻曾向人家称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