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耗油?那是什么?”
面对众人的好奇,曲花间这才反应过来,这个时代耗油还没被发明出来呢,甚至连生蚝这个称呼都没听见有人叫过。
海蛎子就是海蛎子,可以晒成干,但没人想过要把它做成油。
曲宝捏起一块海蛎子肉,仔细端详,“这海蛎子肉好像是瘦的,炸不出油来啊少爷。”
“不是猪油那种油,是一种调料,等做好了你就知道了。”曲花间不知道怎么解释,于是卖了个关子。
早饭就是赶海捡回来的各种海鲜,配上一锅虾粥,众人吃得肚皮溜圆,新鲜的海鲜实在鲜甜,每次吃都让这些内陆人不由自主的吃撑。
吃过早餐,曲花间本想上手清洗海蛎子,但被曲宝拦住了,他麻利的找来几个大盆子,和小林岑喜一起将海蛎子肉淘洗干净。
然后又在曲花间的指挥下把海蛎子肉倒进锅里,掺水刚好没过海蛎子肉,开始熬煮。
煮了莫约两刻钟,海蛎子里面的汁水就渗出来融进汤汁里,体积也缩小了许多。
小林将海蛎子捞出来,问:“少爷,这些肉怎么弄?”
煮干了的海蛎子肉没有刚熟就起锅时鲜美,但也能吃,秉着不浪费的原则,曲花间让他给煮大锅饭的厨房送去,就当给工人们加餐了。
苍蝇腿也是肉,每人会嫌弃有些煮过头了的海蛎子肉不够鲜的。
剩下锅里的汁水则放些盐慢慢熬煮收汁,期间曲宝不停的捞起浮沫,等到汤汁有些浓稠质地时,耗油就算完成了。
一大桶海蛎子肉至少二三十斤,熬出来的耗油也有一小盆。
曲花间取来勺子,舀起一点尝了一口,咸鲜的味道直击味蕾,比从前在超市买的科技调配的耗油鲜了不知多少倍。
就是不如瓶装耗油浓稠,但是目前没有淀粉勾芡,也只能这样了。
其他人也学着他弄了点耗油尝味,一时间惊为天人,曲宝竖起大拇指,“少爷,好鲜!舌头都要鲜掉了,您可真神了!”
岑喜也两眼发亮的看着他,“东家,您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太厉害了!”
“我也是以前在古籍里看到过,没想到真的能做成。”曲花间当然不能说是在小视频里学的,只能把一切推给古籍。
“找个罐子装起来吧,以后烧菜的时候放一些,应该会好吃许多。”
很快曲宝不知从哪里翻出一个带盖子的陶罐,洗干净后就要将耗油往里装,被曲花间及时阻止了,
“把罐子用开水烫一遍,这样储存得久些。”
曲宝从不怀疑自家少爷的话,闻言点点头,“哦,好,对了,少爷,这个可不可以做来卖啊,咱们铺子又可以添新东西了。”
“就你机灵,做这个也挺费事的,要量产的话还得再建个作坊。”曲花间笑道,曲宝跟着他久了,现在也跟他一样,什么生意都想沾一沾。
“那这事儿交给我吧少爷,反正造船的事也差不多了,您和林茂盯着就行了。”曲宝自告奋勇道。
“行,看你能不能在咱们回边城之前把这事儿办妥,要是办不好,你就一个人留在这儿。”
曲宝闻言哀嚎出声,“嗷~少爷,您真舍得!?”
话虽这么说,但大船收尾也还有些日子,曲花间更不可能真丢他一个人在这。
接下来的日子,曲宝独自去忙建耗油作坊的事,小林见曲花间身边有穆酒事事亲力亲为的照顾,还有岑喜打下手,基本用不上自己,也跟着去帮忙了。
直捣鞑靼王庭的事穆酒是私自进行的,并没有报予朝廷,出征告捷也没通知朝廷,如今没有鞑靼时常侵扰,边关事少,又有副将潘多颜坐镇,他即便抽身离开边城也没什么问题。
于是便决定待在福州等曲花间忙完再一同北上。
两人小别胜新婚,又彻底坦诚相见,正是蜜里调油的时候,穆酒更是连平日里端茶送水的伙计都从小林手里抢走了。
-----------------------
作者有话说:终于写到赶海了,我好想赶海!!!
第81章 入水
耗油作坊就建在船坞旁边的空地上, 一来产业放在一处方便打理,二来这里临近渔村,修建船坞时又修通了官道,不论是去别处采购原材料还是将成品运出去也都十分方便。
未免制作方法被泄露, 曲宝从船坞将那些奴籍的工人抽调出来负责熬制耗油, 接着又去渔村找到白初儿, 请她帮忙在村里收购海蛎子。
而小林则是揣着银钱去了福州, 负责采购耗油的包装, 他挑选了好几个样式的瓷瓶, 拿回来给曲花间挑选。
耗油和葡萄酒一样,都是稀罕物,十几斤海蛎子能开出一斤左右的肉,而十斤海蛎子肉才能出一斤耗油, 算上各种各样的材料和开销, 一斤耗油的成本就要二两银子。
平民百姓莫说花几两银子买这般金贵的调味料了, 便是必备的粗盐都得省着点吃, 是以耗油只能卖给有钱人或是达官贵人,售价和包装档次自然也就不能低。
“选这个吧,让他们把瓶子烧制小一些, 一瓶装个半斤就行了。”曲花间挑出一个白底青花鱼纹彩瓷瓶,拍板敲定。
这个瓶子是这一批样品里做工最精致的一个,价格自然也是最为昂贵,小林佩服于曲花间的眼力, 点点头便掉头又去了福州,回来时不仅带回订制瓷瓶的契书,还带回来一个消息。
这几年各地灾祸不断,先是洪涝, 又是旱灾,听说几个月前雍州还遭了地龙翻身。
地龙翻身就是地震,这次地震席卷百里,据说那边十室九塌,死伤无数,日子本就不好过的百姓彻底流离失所。
而以徐广义为首的朝廷正与荆州的勇武皇帝打得火热,无暇也无心赈灾,最终导致活不下去的雍州百姓揭竿而起。
带领难民起义的领头人自称前朝末代皇帝后裔,以光复南朝,解救受周朝压迫的百姓为名,带着人打砸官府,抢夺粮食兵器,组建了一支‘南军’。
此举一呼百应,南军带着抢来的粮食与武器,吸纳无数难民,很快发展壮大起来,如今已然占领了雍,梁二州。
这几个月曲花间一直在忙造船的事,穆酒也刚从北境回来,竟都没收到半点消息,听到小林的讲述俱是一惊。
曲花间沉默半晌,既为受灾的百姓难过,又有对当前局势的紧张,好在雍梁二州都在京城以西,暂时波及不到福州和幽州。
“别太担心,大不了咱们退守幽州,如今幽州有人有地,总不至于饿死。”穆酒轻声安慰曲花间。
“偏安一隅总归不是长久之计……算了,走一步看一步吧。”曲花间按着酸胀的太阳穴,轻呼一口气。
天下纷争渐起,群雄争霸一旦开始,就不是短时间内能稳定下来的,纵使他有家财万贯,穆酒有数万将士,也不见得能独善其身,但这些话没必要说出来增加焦虑。
穆酒走到曲花间身后,接替他的手替他按揉着头部,没多说什么,心里暗自思忖着。
边军北上踏破鞑靼王庭的事是秘密进行的,无论是朝廷,还是各路藩王,暂时都还不知道,短期内应当是没人敢将矛头指向幽州的。
毕竟中原人信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管关起门来怎么内斗,也不会让外族蛮夷入主中原的,除非此人已丧心病狂,不惧万世唾骂。
——
不论外界怎么发展,日子还得继续过,造船和建蚝油作坊的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曲宝如今做事颇有章法手段,很快便将蚝油作坊的事办完了,第一批蚝油也赶在年前一个月运往各地。
听说曲家又出了新的货物,许多老主顾连尝都没尝,便先下了许多订单,其中顾惊蛰是订货量最大的,首批订单直接包圆了蚝油作坊半个月的产量。
一瓶半斤重的耗油,算上材料人工和包装等各项成本,足足要一两半不止,是以定价也十分昂贵,哪怕是给顾惊蛰最优惠的价格,也要一瓶三两银子。
其他人则以三两到四两不等的价格批量购回去零卖。
这半年来曲花间也在福州各个城镇开了些铺子,耗油的定价在六两一瓶,仍旧供不应求。
之前鲁记少东家因聘用墨家父子的事修理这位外地人不成,反被撸去官职的事,福州城内各大豪商看在眼里,纷纷以为他是什么有后台的厉害人物,俱都不愿轻易招惹,反倒让曲花间行事颇为便利,开铺子的事也十分顺利。
耗油作坊建成后,海湾渔村海蛎子的产量已然跟不上生产速度,一些海货商人便与曲宝达成了长期合作,至此曲家在福州也算勉强扎下了根基。
随着一件件事情进展顺利,耗时近一年的大船也终于完工了。
新船下水这日,船坞数百名工匠齐聚,甚至连附近渔村也来了不少人看热闹,船坞修在这里一年了,说是造船,整日敲敲打打,也没见一条船下水,吊足了渔民们的胃口。
随着曲花间和穆酒祭拜完海神,工匠们各自站位,同时抽走垫在船下的机括,嘴里还齐声大喊着吉词,“新船下水,一帆风顺,海上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