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会场设在酒店三楼的会议中心,阳光透过宽敞的玻璃洒下来,将整个空间映照得通透明亮。
  各学科组按照指示牌分列在不同的区域,工作人员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
  “主任,你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啊?感觉你脸色不太好。”姜逢看着林知韫的脸色,有些关心地问。
  “没什么,我去一下洗手间就好。”林知韫说着,把电脑包递给了姜逢,“你先帮我拿一下。”
  姜逢接过电脑包,戴好“工作人员”的胸牌,在文科一组的评委席前检查最后的细节。她将矿泉水瓶摆放整齐,又用手检查了一下桌面,是否有浮灰。
  这时,身后传来一阵撕开塑料膜的声音。
  “我也是这组的!”于刚刚抱着一箱矿泉水走过来。
  她将水放在地上,大厅的空调开得不大,仍有些雨后的闷热。她随手抹了抹额角的汗珠,“听说这次评委阵容很强,我刚才去办公室拿资料的时候,看到名单都吓了一跳。”
  姜逢接过她递来的矿泉水,于刚刚小声地说:“我们念姐,也是评委,就是不知道会被分到哪组……”她抚摸着矿泉水瓶上的标签,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
  “我昨天看见公众号推送了,你领导真的,长得好看还那么优秀,简直了,是我偶像!”姜逢一边摆放座位牌,一边感慨,动作却因为激动显得有些笨拙,差点碰倒了刚立好的名牌。
  “什么公众号?”于刚刚停下手中的瓶装水,一脸疑惑地看着姜逢。
  “就是晋州教育啊……”姜逢掏出手机,指尖在屏幕上快速滑动,“那不是你们单位的公众号吗?”她将手机递给于刚刚,屏幕上显示着一篇题为《【名校优生】陶念:回首来路漫漫,矢志不改初心》的推文。
  简介栏里赫然写着:
  陶念,京师大学2022级比较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曾获国家奖学金、京师大学校长特别奖学金。2025年以笔试面试双第一的成绩考取晋州市定向选调生,现为晋州市教育局中学教育科四级主任科员。
  文章配图中,陶念身着简约的白色衬衫,坐在会议室前,嘴角含着若有似无的笑意。
  “念姐不太上相,本人比照片好看多了。”姜逢将手机锁屏,感慨道。
  她想起昨晚在酒店大堂偶遇陶念时的场景,对方刚从新人培训会风尘仆仆地赶来,虽然带着淡淡的倦色,却依然掩不住那份与生俱来的清雅气质。
  于刚刚的视线仍停留在已经暗下去的屏幕上,仿佛还能看见那张照片里温婉的笑靥。
  “这么优秀的人……”她喃喃道,“京师大学的研究生,怎么会选择来我们小小的晋州……”
  从洗手间出来后,来找姜逢取电脑包的林知韫,听见了她们的对话。
  是啊,这么优秀的人,为什么回晋州呢?
  姜逢正要接话,一回头看见了林知韫,便把电脑包递了回去,笑着说,“林主任加油!你可以的!”
  林知韫勉强挤出了一个微笑,眉头确是紧锁着的。
  这时,会场入口处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几人不约而同地转头望去,只见来了很多人,看起来像评委的样子,最后面进来的是陶念。
  她今天换了一身烟灰色的职业套装,衬得肤色愈发白皙,发髻松松挽起,几缕碎发垂在耳际,随着她的步伐轻轻晃动。
  随后,陶念已经走了进来,坐在姜逢刚摆好的立牌后面,对姜逢和于刚刚微笑示意。
  上午七点,第三会议室中,有人打着哈欠,有人端着水杯,187位评委陆续签到。
  “老张,又见面了!”戴着老花镜的语文组长拍了拍旁边人的肩膀,“今年咱们组还是你当评审负责人?”
  “可不是嘛,”老张苦笑着摇头,“这活儿可不好干啊。不过,我还有两年就退休了。”
  角落里,几个年轻的中教科副科长凑在一起。其中一个扎着马尾的女生紧张地翻着评审手册,对陶念说,“第一次当评委,手心都是汗。”
  “你是评委,选手都没你这么紧张。”陶念笑着安慰,“按照要求,正常打分就好。”
  各学科组陆续就位。这时,语文组的负责人站在前面,“各位,咱们先认识认识。我是航城市第三中学的语文组教研组长张力丰,接下来,按顺时针的顺序,都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介绍完毕后,监察组的李主任板着脸走进来,全场立刻安静。“各位,”他清了清嗓子,“大家也都是有经验的评委了,重点还是看教学设计是否新颖,是否具有实际价值。另外,选手是你们自己学校的老师的,具有回避关系,不能参与打分。所以,按照流程,我们需要先签署《评审承诺书》。”
  考务组工作人员姜逢,抱着个文件袋从后面走了过来,按顺序依次分发了《评审承诺书》。待大家签完名字,又依次收了回来。
  语文候场室里,二十五名选手各自就座。这些来自各地市的优秀教师们,都是经过层层选拔才站到这里。省赛前两名才有资格参加这场全国教学技能大赛的选拔。
  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只有翻动教案和课本的沙沙声,和偶尔响起几声轻咳。
  林知韫站在窗前,手里握着翻页笔和u盘,她稍稍定了定神,深吸一口气,将第十二号选手号牌别在套装的衣领上。
  小腹的坠痛愈发明显,林知韫只好起身,又去了洗手间。
  隔间外传来清脆的高跟鞋声,一个年轻女声在洗手台前响起。
  “你是几号呀?”一个甜脆的声音问道,带着刻意的亲切。
  “13号。”回答简洁利落。
  “你准备怎么样?”
  “我市赛都是比赛前一天晚上,抽完签之后现准备的。”
  “那你可挺厉害。”
  “我们实验的选手,只有资格符合,其实……”
  “我听说你前面那个12号,也是你们晋州的,听说挺厉害的,之前也获得过省级的奖项,好像是什么……二十一中的……”
  当“二十一中学”这个词被抛出时,林知韫屏住了呼吸。她听见那个甜脆的声音轻笑:“那学校生源不行吧?基本都是专科生。”
  最刺耳的话落了下来:“三中的张评委最看重出身。你们晋州那个12号,就算得过省奖,在重点中学眼里也就是……”
  后半句被水流声吞没,但林知韫清楚地听见了那个未出口的词语。
  “垃圾”。
  林知韫有些怔忡地推开隔间门时,险些撞进一个温暖的怀抱。
  陶念正安静地站在洗手台前,手里捧着一个这次省赛给评委发的保温杯。
  她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将杯子递过来,杯壁上还留着她的掌温,恰到好处的暖意透过陶瓷传递到林知韫冰凉的手上。
  林知韫缓缓地接过水杯,感谢的话还没来得及说出口,只见陶念迅速地低下头,转身走向门口。
  陶念回头看了她一眼,欲言又止。
  但是那眼神中却带着她熟悉的温暖与鼓励,此刻,已胜过了千言万语。
  林知韫低头喝了一口水,恰到好处的甜润瞬间缓解了腹部的绞痛。
  如果说早上的止痛药是巧合,那这次呢?
  那鼓励的眼神呢?
  那欲言又止的表情呢?
  又过了半个多小时,“十二号选手请准备。”姜逢的声音突然在门口响起。
  林知韫转身,目光不期然撞上了评委席上的陶念。对方正低头翻阅资料,眉眼沉静如水。
  她有些慌忙移开视线,不敢在她身上多做停留。
  时间缓慢地流逝。杯底最后一口水渐渐凉去,而那份暖意,却逐渐变成了酸涩的悸动。
  候场室里的挂钟发出规律的转动声,林知韫看着自己的教案,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
  直到临近中午,姜逢才匆匆推门进来。
  “主任,”她轻声提醒,“还有两分钟就到您了。”姜逢的目光在林知韫和评委席之间游移了一下,欲言又止地补充道:“念姐刚才休息的时候,特意问起了您的出场顺序。”
  林知韫整理教案的手顿了一下,她抬头望向窗外,几簇矮牵牛在正午的阳光下开得愈发灿烂,嘴角不觉泛起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与刚才那个硬挤出来的,截然不同。
  她抽到的是人教版必修上册的第三单元《梦游天姥吟留别》。
  走上台,先鞠了个躬。刚打开ppt的那一刻,林知韫有些紧张,但随即就展现出了她十三年教龄的专业素养。
  她从“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改进”三个方面进行了学科教学述评。教学流程把控自如,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用词精准、流畅,表达清晰、有力,同时又不失优雅和美感,让人听后印象深刻。
  教学述评进行到学生活动环节时,讲到让学生介绍天姥山,ppt也变得活泼了起来,有学生做的表情包,还有做天姥山导游时的视频。林知韫看到后排的评委频频点头,流露出了赞许的眼神。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