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四张脸上皆是一脸茫然与无知。
雁萧关抽了抽嘴角,得,他就白问这一嘴。
田里有人在劳作,雁萧关回头扫视一圈,很快朝着一处而去。
他们五人并未刻意压低动静,且还骑着此地罕见的高头大马,早惹来田间农人侧目,眼神中既有警惕,更多的却是麻木。
沿着小道前行了几丈远,雁萧关下马,也就在这时,雁萧关的目标从田里走上旁边的小道。
只见那人弯下腰从田坎上扯了一把野草,随意地将腿上的泥土往下擦。
雁萧关等人便静静地等候着,直到那农人直起身,雁萧关这才发现,此人并非自己一开始以为的老者。
他是位壮年男子,只是身形太过瘦弱,过早地被生活压弯了脊背,才让人产生一种行将枯木的错觉。
那农人显然也注意到了正等着他的雁萧关等人。
雁萧关向他靠近一步,笑着招呼:“这位大哥……”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更何况,瞧雁萧关等人的衣着打扮,以及他们身旁的马匹,一眼便知是他们得罪不起的富贵人家。
农人停下了脚步,眼神中透着一丝戒备:“有事吗?”
那农人的声音嘶哑,显然是劳作半日后焦渴难耐。
雁萧关见状,解下水囊递了过去:“大哥,先喝点水。”
雁萧关向来擅长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不然也无法与天都外城里坊的百姓们打成一片。
当他真心想要释放善意时,对方很难不察觉到。
农人眼中的戒备之意消去了大半,但还是没敢伸手接过水囊,只摆了摆手。
随后,他走到一旁的田垄间,捧起田里的水喝了几口。
雁萧关走上前去,蹲在他的身边。他那动作娴熟自然,蹲下的姿态哪里能让人看出他是皇家出身,换身衣服就能毫无破绽的混入田间地头,一点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让人倍感亲切。
见农人停下动作,雁萧关才开口问道:“怎么这个时候田里还有稻子?眼瞅着都入冬了,我瞧着稻子似乎还没灌浆。”
农人听他问的竟是赢州众人皆知的常识,心里顿时放松了些,开口说道:“这是晚稻,再过几日就能灌浆了,只要在天气彻底变冷前完成灌浆,就能有收成。”
雁萧关闻言笑了笑,接着问:“晚稻?难道还有早稻?”
农人不禁哑然,心里确认眼前这几个人肯定是哪家大户人家出来游玩踏青的,见到不认识的事物,心里好奇罢了。
第135章
他也不做隐瞒:“自然是有早稻的, 还有中稻呢,赢州一年可种三季水稻。”
听到这话,饶是雁萧关平日里再怎么镇定, 此时也忍不住面露惊讶:“这样每年岂不是能收获很多粮食?”
农人苦笑着说:“收这么多粮食又有什么用?每年要上交七成的收成, 剩下的三成要养活一大家子人,日子难呐。”
游骥蹙眉, 忍不住插嘴道:“上交七成?这般高?”
不怪他心生疑惑。
大梁朝公田有着民田与军田之分。
军田暂且不说,单说民田,持有民田的人倘若使用官府的耕牛来耕种,那便需将收成的六成上交给官府, 也就是民间常说的“官六民四”, 要是使用自家的私牛耕种,收成则是对半分。
至于豪族门阀家的佃户,多数情况下也只是上缴五到六成的收成, 即使如此,百姓生活也苦不堪言, 若是征收七成, 简直就是在逼迫百姓成为流民。
雁萧关神情微沉,他深知自己的身份, 除了与陆家相关的事务, 对朝廷政务向来不怎么上心,但大梁朝最基本的土地制度, 他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在大梁朝,绝大多数土地都掌控在门阀豪族手中,门阀凭借身份地位大肆兼并土地,而门阀之中不乏高官显贵,名下土地还不用缴税, 个个富贵。
至于皇家,作为天下最大的门阀,拥有的土地更是不在少数。
不过,朝廷倒也不是要将百姓逼上绝路,在门阀的土地之外,仍留存着部分公田。
公田会交由百姓耕种,只是百姓需要将收获的五到六成上交给官府。
一年辛劳下来,百姓所剩收成虽不多,但好歹有了安身立命的根本,只要不碰上天灾人祸,基本的温饱还是能保障的。况且大梁朝不抑商,若再能做点小买卖,运气好的人家甚至能过上富足日子,存下些钱财以备不时之需。
能让农夫上缴七成赋税的,想来不会是官府,那自然便是……他刚想到这儿,农夫便开口道:“我们都是潘家的佃户,潘家让上交多少,就得交多少。”
陆从南上前一步,问道:“那就不种他家的地,别家难道就无地佃出来?”
农夫看着他,无奈摇头,语气满是认命:“赢州有潘、林、王三大豪族,他们把持着赢州除官田外的所有土地,早商量好了——不管种哪家的地,都得上交七成收成。”
陆从南闻言,面色瞬间僵住。
农夫继续说道:“我们这些留在赢州生活的百姓,大多是汉族与蛮民结合生下的后代,能有片瓦遮身、有地可种就不错了,不然就只能去十万大山讨生活……”
说到这儿,他又摇摇头,声音里满是悲凉:“可去了山里,最后只能成为野兽腹中食。”
这话一出,其他几人神色都变了。
唯有雁萧关暗吸一口气,语气平静地转移了话题:“那你家地里除了水稻,还能种些什么?”
农夫也不再纠结方才的话,顺着他的话接道:“当然还有些从北方传来的豆麦,像蚕豆、胡豆这些,三月就播种了,每年也能多收些粮食。”
说到麦子,他转身指向北方:“那边有几块地就种着麦子。”
几人顺着看过去,便见不远处的地里长着些稀稀疏疏,看着像野草似的植物。
麦子是神武军离开天都前刚收获过的粮食,雁萧关自然认得,他挑眉,语带揶揄道:“大哥,你这麦子种得好像不怎么样啊。”
农夫却因这话来了精神,赶忙辩驳:“你别看我这小麦长得不好,可我种庄稼的本事在本村那是最好的,不信你去看看别家的,还没我家麦子长得好呢!”
他解释道:“主要是这麦子才从外地传来,本身产量就低。”
雁萧关手搭在马鞍上,又打量了一番,说:“照这长势,收成怕是不高。”
农夫脸上露出些得意的笑:“没错!所以主家看不上这些粮食,收的麦子他们也检查过,嫌太干瘪,全留给我们了!”
农夫接着说道:“因着这些麦子,每年冬天我家中人都能少饿些肚子,不至于过得太艰难。”
雁萧关顺着他的话道:“这么说来,大哥在村里算是日子过得不错的人家了。”
农夫眼角笑出深深的皱纹:“那可不!我家里还养着五个儿女,村里就没谁比我更有本事。”
众人都听出了话里的骄傲,在这世道,子嗣固然重要,可连自己都难以为继时,生下孩子也只能送人或是无奈遗弃。
这农人能养活五个子女,确实值得骄傲。
正说着话,不远处一个小女孩顺着田坎跌跌撞撞跑过来,她身后还跟着两个个头矮了大半截的孩子,远远望去,一时也分不清是男孩还是女孩。
跑到近前,三个孩子好奇地打量着雁萧关等人,很快又露出畏惧神色,躲到了农夫身后。
两个小孩一男一女,其中的小男孩只披着件破褂子,下身光着,两只小脚直接踩在地上,也不怕碎石硌着疼。
另外两个女孩,身上除了褂子,下半身还穿着半截裤子,和褂子一起用一根草绳胡乱系在腰间,堪堪遮住皮肉。
见雁萧关等人没什么动作,小女孩才一边偷偷瞄着他们,一边将手中举着的一块黑乎乎的东西举到农夫眼前,说道:“爹,娘让我给你送块虾壳饼过来,让你先垫垫肚子再忙。”
女孩口中的虾壳饼,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东西。
又黑又硬,隔着老远就传来一股腥气。
陆从南实在不忍心看,农夫却满心欢喜,兴奋地说道:“今日居然能吃到虾壳饼啊!你们吃了没?”
小女孩咽了咽口水,说道:“娘说今天晚上就能吃了,这块是因为爹要在地里忙,才让吃的。”
农夫一屁股坐在地上,费力地把虾壳饼掰成几小块,依次喂给几个孩子。
孩子们立刻兴高采烈,吃得有滋有味,他自己则小心翼翼地往嘴里塞了小半块。
绮华好奇地问道:“这虾壳饼是怎么做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