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第847章 大秦(61)
  秦王高兴过后,又将方才在马场里谈的事情给女儿提了嘴。
  “是该如此。”
  知韫点点头表示了解,又问,“我听说乌氏倮和巴清都到咸阳了?”
  封倮誉清,礼抗万乘。
  巴清以开采汞矿和提炼水银为主要产业,她暂时没太大兴趣。
  倒是乌氏倮,秦国畜牧业大亨,通过豢养牛羊马等牲畜卖给秦人获取丝织品,又将丝织品献给戎王获取价值十倍于丝织品的牛羊马,手里的牲畜多到以山谷数计量。
  她可太馋他的家业了。
  “已在客舍暂居。”
  嬴政询问,“可要召见?”
  “过几日吧。”
  知韫微微摇头,而后转到正事,“岁首授勋后,不少烈士遗孀留于昭台苑,行纺织之事,我调了些墨家弟子专研织机改良,颇有成效,再过些日子,大概就能成了。”
  昭台苑位于渭水之南。
  原本是打算修成离宫的,现在成了知韫的私人别苑,得授烈士勋的秦卒妻儿都被她安置在这里。
  “能有多少提升?”
  “不太清楚,三五倍总是有的,具体要等改良好后试验对比。”
  知韫一早就跟嬴政打过招呼,故而他只是询问了下,大概了解后满意颔首,准备等有了最终成果后下诏封赏。
  她办事,他没什么不放心。
  只是……
  “你提起巴清与乌氏倮,又提起纺织,这二者可是有何关联?”
  能让她上心,必有利可图。
  “阿父知我。”
  知韫扬唇一笑,而后拍了拍手掌,何蘩便捧着一个盛放着衣物的托盘上前,摆放在漆案上。
  “这是用羊毛纺织成的。”
  纺织衣物的线种,拢共不过丝、麻、棉、毛四种。
  如今棉花尚未传入华夏,棉线自然无从谈起,就连“棉”这个字,都得等到宋朝才出现,在此之前,只有“绵”字。
  羊毛分山羊绒和绵羊毛。
  唐朝时,有用山羊羊绒制成的绒褐。至于羊毛,得十九世纪末才通过华人织工传入中国,当时被称为毛冷、绒线。
  “我大秦的衣物以丝、麻制成,今日后,得再添一类毛线了。”
  嬴政和文武重臣们立马来了兴趣,两件样品衣物来殿中传了一圈才回到秦王漆案上,然后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
  人生八字,不过“生老病死、衣食住行”。
  于黎庶而言,有食可饱腹、有衣可蔽体、有片瓦可容身,这样的日子,平平淡淡却安安稳稳,却足以让他们满足。
  既能收秦人之心,又能强秦国之力,积极性必须得高啊!
  知韫托着下巴静静听着。
  “虽然咱们也养羊,但比起规模与手艺,还是得看戎胡,像什么羌胡、东胡,甚至匈奴的,坐拥广阔草原,一定养了很多羊吧?”
  等到嬴政和重臣们的商讨告一段落,她才慢悠悠道,“若能用无用的羊毛与咱们交换贸易,想来他们一定会高兴,也很乐意养羊吧?”
  嬴政与重臣们隐约领会到她话中未尽之意,眼睛一亮。
  “怎么办呀?”
  她眉眼弯弯,笑意温柔,“羊多了,吃得可就不只是草了。”
  是牛。
  是马。
  也是,人。
  “殿下此计甚妙!”
  庄启赞不绝口,“既满足了我大秦黔首的用以制衣的羊毛需求,又无声无息、兵不血刃地削弱、掌控草原胡族。”
  羊毛贸易。
  这是裹着蜂蜜的毒药。
  一旦草原部落对这桩贸易产生依赖性,就彻底成为他们手中的羔羊,就算想反抗,也有心无力。
  虽然他们秦国现在打个胡族算得上手拿把掐,但能把他们从野狼训成家犬,彻底将边患解决,也是极大的功绩。
  何乐而不为?
  “只是小小巧思而已。”
  知韫眨了眨眼,笑吟吟道,“具体如何实施,如何让他们愿意与咱们交易,又如何让他们在察觉后无力拒绝,就得看阿父与叔父们运筹帷幄了。”
  众臣纷纷笑着应是。
  具体实施,自然不需要年幼的太子殿下亲力亲为,精于纵横之道的,如蔡泽,已经开始头脑风暴、草拟战略了。
  此事易耳。
  四个字,以利诱之。
  天底下,哪有对摆在眼前的利益全然不动心的人?如果有,一定是利益不够多。
  他们加钱!
  一众文武重臣讨论得干劲十足,嬴政转头看向知韫,笑着摸了摸她的小揪揪。
  “再计你一功。”
  “那阿父得计多少呀?”
  小姑娘扬了扬眉,骄矜道,“只怕阿父赏不够呢!”
  嬴政扬唇轻笑。
  真想跟列祖列宗们炫耀一下,他家乖崽就是聪颖绝伦!
  ……
  二月初七,于咸阳宫行王后册立之礼,三月,秦王与王后携同文武重臣、宗室亲贵、六国使节前往雍城。
  雍城的宗庙修得巍峨壮丽。
  嬴政牵着她的手,踏着长长的台阶,一步一步,直至最高处。
  隔着冠冕上垂落的五彩旒珠,她可以看见碧蓝晴朗的天际那丝丝缕缕的缥缈云气,也可以看见长阶之下,玄鸟旗在风中猎猎翻卷。
  这是她第四次来雍城。
  第一次,她在蕲年宫受封栎阳君、栎阳侯;第二次,她随嬴政至萯阳宫迎回赵姬;第三次,她随嬴政一道于宗庙祭祀。
  而今日,是她受封太子。
  秦国的文武重臣、宗室亲贵、玄甲锐士,无一不恭敬拜倒,浩浩荡荡的参拜声响彻云霄。
  纵然是前来观礼的六国使节,也不得不低下头颅、俯下身。
  她想。
  雍城果真是个好地方。
  于是,秦王与王后、太子并未立时返回咸阳,反而于雍城小住。
  六国使节:“……”
  啊?
  你们不回咸阳了吗?那你们不回去,他们可不可以先回国呢?
  “后相,咱们能回去的吧?”
  齐国太子苦着一张脸看向后胜,唉声叹气,生怕被扣在秦国。
  “殿下何出此言?”
  后胜老神在在地安抚他,“此次除赵国外,各国皆是以太子与相邦为使节前来观礼,秦国若果真将咱们都扣下,岂非要促成六国合纵?”
  怎么可能呢?
  秦王只要不傻,就不会干出这种将六国逼到统一战线的事情。
  因此,虽然被齐王那让人眼前一黑又一黑的联姻大计给搞得头昏脑涨,但等到后胜抵达咸阳,并见到几乎到齐了的六国太子相邦后,就立马把心给放回了肚子里。
  “雍城的景致不错。”
  他甚至还有心情劝齐国太子出去散散心,“既然秦国如此好客,那咱们就多留几日,也好好欣赏秦地风光。”
  齐国与秦国相隔千万里,这次回去,怕是就没有机会再来了。
  齐国太子:“……”
  “算了吧。”
  他悻悻然道,“燕赵二国正在交战,燕国的太子丹也与赵国的春平君争锋相对,一个欲请秦国援燕攻赵,一个称赵、秦有盟约,孤还是不出去凑这个热闹了。”
  被扣下来就完蛋了。
  也不晓得父王为何要让他来,不是说让后胜与他的次子来吗?
  后胜笑而不语。
  废话!
  齐王脑子进水,他又没有!
  真让太子的儿子来谈联姻,那他这辈子真的走不出秦国了!
  “啊球!”
  知韫揉了揉鼻子,含笑坐在郑菁身侧,陪她一起接见母家之人。
  她长到五岁,终于见到了汉中南郑的人,是郑菁的嫡亲兄嫂,和郑氏这一代主支的当家人。
  虽然她对第一次见的郑氏没什么感情,但这是她的母族,再没有遇上更大的利益前,郑氏是她天然的同盟。
  “阿母帮我看着吧。”
  等郑氏的人走了,她才和郑菁道,“挑几个天赋灵秀或忠厚耿介的,或为伴读,或为属官,总归少不了前程。”
  没道理放着母族不用。
  至于情分,都是慢慢培养出来的。
  “宝儿放心。”
  郑菁莞尔,动作轻柔地替她整理衣裳,“郑氏的人,我会仔细把关的。王上不是遣人请你去议事?莫要耽搁了。”
  “不就那点事儿么?”
  她嘟囔了声,到底跟郑菁告别,带着人去了嬴政议事的书房。
  “殿下。”
  因着只是小会,只有少部分文武重臣在,见她过来,纷纷行礼。
  “不必多礼。”
  她摆摆手,自然而然地走到嬴政身边坐下,一心二用,一边听着他与重臣商议,一边翻看蒙毅作的会议笔记。
  还是燕赵之事。
  燕太子丹和赵春平君争锋相对,秦国朝堂自然也开小会商量。
  掺和,是肯定要掺和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