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毕竟偏爱与不公本就是一体两面。
总之,沈却金觉得太子先去宗正寺、再来沈家,就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信号,一个他会帮清河公主找回场子的信号。
而沈里……
觉得他小姑想的有点多,没想到他演技这么好,骗的大家竟都觉得太子对他情根深种。
以沈里对狗太子的了解,闻时颂此时肯定在忙着朝事,哪里有空搭理他的情绪呢?
事实也确实如此,一下回到东宫,闻时颂就被东宫的官员围了上来。就今日早朝的争端进行了讨论,主要议题是他们该帮谁。
以左右春坊为首的官员认为,当然是帮世家啊,世家掌握着最纯的血脉力量,这个世界终究是力量为尊,现在卖好世家,给他们的下一代一条活路,他们肯定会变成太子登基路上的铁杆支持者。
陛下当年以冲龄登基,后面是如何亲政的,又是如何维护了自己的统治的?不也是要靠世家吗?只不过等后面皇权稳固了,老皇帝才开始了打压有碍皇权的世家,算是老闻家过河拆桥的传统艺能了。
他们也可以走一样的路啊。
而以太子少傅为首的一派,则觉得应该帮真正有能力的清流和寒门,这才是如今朝上的中坚力量,也是最有话语权的一批人。
没有人能逆着历史的潮流而上,科举取代世家,就是当下的主流,势不可挡。
他们又何必去做费力不讨好的事?
“殿下这个时候以帮助清流入局,肯定会得到天下学子的支持。”又恰逢春闱在即,闻时颂在民间的声望肯定会在科举来临之后更上一层,天下人才纷纷来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才是真正利于百年的上上计啊。
两边互不相让,但至少能达成统一的是,这是入局的最好时机,绝不能把这个便宜让给其他皇子公主。
大启的皇子公主除了元后所出的太子,都有一小就寄养在朝臣家里的习俗。
名义上,据说这样是为了帮助皇子公主沾染烟火气,不怕被龙气压了弱身,尽快觉醒血脉。
但实际上就是为了维持太子的正统地位,让所有人明白,只有太子是太子,其他人在是太子的手足之前,先是如朝臣一样的帮手。每个客居的皇子公主,自小就认清了自己的身份,断了非分之想。哪怕是闻时颂这个太子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也没有免俗。
这样操作的结果,在作为嫡长子的孝贤太子还活着时,确实有奇效,孝贤太子的太子之位稳固的不可思议,没有任何人起过逆反之心。
但问题是,孝贤太子死了啊。
所有皇子公主回到了同一起跑线,这也是如今夺嫡的暗流不断涌动的原因,在其他公主皇子看来,你闻时颂与我又有什么区别?大家从小都是外人。
并且,寄养在朝臣家中的这一弊端,在这个时候反倒是成了皇子公主们的帮手。
他们寄养的朝臣,天然就是他们的羽翼与势力。
好比闻时颂,他从小就寄养在太子太傅家,如今对方一家就在尽心尽力的帮他巩固大位。
最后,东宫的众人齐齐开口:“还望殿下早做决断。”
闻时颂到底有没有把这些人的话听进心里不好说,但他那种明明在等待,却非要假装无事发生的情绪,倒是表现的挺明显的。
至少在大太监洪梁看来挺明显的。
他在让宫人进来上菜时,都不用闻时颂开口问太子妃还没回宫吗?就已经先一步想太子之所想的开了口:“太子妃殿下还在沈家呢,据说他让人叫了春华和秋实出去,说是吃完午膳后,打算再去一趟东市办点事,然后再回来。”
“哦。”闻时颂心想着,我又没有问,他爱回来不回来,干嘛和我说这些?真是莫名其妙。就像今天的这些菜,都是什么玩意,花里胡哨的,能好吃?“你……”
“奴婢已经让人安排好车驾,和太子妃殿下商量了回来的时辰,一到点就去东市接他,下午之前准能回来。”
闻时颂还是什么话都没说话,只是夹菜的筷子倒是轻快了不少,虽然今天的菜色乍一看有些花哨,但吃起来还是挺不错的。
洪梁见太子有阴转晴,立刻又多嘴请示了一句:“需要奴婢去打听打听,太子妃殿下要做什么吗?”
“我很闲?”闻时颂嗤笑,他才不关心沈里。反正……他也能猜得到,无非就是昨天心野了没玩够,想今天继续玩回本呗,不然他还能干什么?
事实上,沈里能干的还挺多的。
这也是昨天晚上和闻时颂商量如何给小猫盐的时候,闻时颂带给他的灵感启发,二百斤盐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很多,甚至有可能需要吃一生才能吃完。
但如果是对于一群人来说呢?
沈里习惯了现代独生子女、一家也就三口人的格局,连亲戚都少的可怜,也认不全,也就导致了他对此有很大的盲区,他总觉得哪怕是以家庭为单位,也很难消化掉两百斤盐。
但实际上,只需要一个上下五十口的小型家族,一年两百斤盐都未必能打住。
好比沈家,看上去只有沈老爷子、沈却金等人,可如果加上伺候他们的人呢?
这也是沈里找姑母真正要请教的问题,咱们家到底有几口人啊?
沈却金一脸“就这?”的不可思议,总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但还是实话实说:“如果加上各地庄子,我铺子上的人,还有你、祖父、青起、大哥的职田和永业田上的人,至少百口吧,怎么了?”
沈里的眼睛“唰”的一下就亮了,还怎么了?当然是不用发愁盐的问题了啊,甚至连糖都能一并解决。
他准备像个放完寒暑假正准备归校的大学生,直接把他家搬空。
作者有话要说:
瞎扯淡小剧场:
沈老爷子晚上吃饭,咂咂嘴,怀疑自己味觉失灵了,好半天才道:今天的菜……有些许寡淡啊,是为了健康开始少盐了吗?
厨娘:_(:3)∠)_何止少盐啊,家里连糖都没了。
*斋郎、挽郎都是从魏晋到唐代独有的特色存在,<a href=https:///tags_nan/tangchao.html target=_blank >唐朝以后就没有了,因为变成……直接蒙荫子孙了。以及,文里有斋娘,是根据血脉力量为上进行的合理演化,实际历史上是没有的,只有斋郎。
ps:最后还是写了一万字,整整一万字啊,救命,感觉整个人都被榨干了,脑子是再也动不了一点了,呜呜。
第25章 入主东宫第二十五天:
我爱我家!
在连吃带拿“搜刮”家里这方面,上辈子还是个男大的沈里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
卫生纸,洗衣液,洗头膏,乃至是水果饼干,成箱的牛奶,能拿的他是一点都不会放过。这辈子的沈里自然也不只是拿走了盐和糖,因为在他爷分到的职田里,就有一部分是专门种柳条的,年关将至,下面的庄子正好一次性把今年的收成都送到了京城的主家。
沈里在后院的库房里发现了满满一库房的柳条,虽然也不知道他阿翁囤柳条打算做什么吧,但反正他先借用啦。
感恩,啾咪。
沈里还专门留了个鬼画符一样的纸条贴在库房上给他阿翁,表示他问过阿婆(的牌位)了,阿婆没说不同意。
本来最近闲着无聊,正打算拿柳条追忆童年,编点藤织物的沈老爷子:“……”那你阿婆还没说她同意呢!
真的好气啊,但今天的告状名额已经用完了,只能明天再说。
宛如土匪进城一样的沈里,就这么带着一车车的货物,浩浩荡荡朝着开了市的东市进发了。嗯,车也用的是自己家的驴车。
车上满满的盐,糖,柳条,以及他让春华秋实给他买的小鱼干,有制作好的,也有生的。前者是为了完成任务,后者是真的为了帮助道观授之以渔。
闻时颂猜对了,看到道观的香火冷清,以及老道长哪怕自己身上打补丁也要救济小猫咪,沈里确实动了想顺带手帮一把的心思。他觉得贩卖小鱼干就是个不错的买卖,甚至都不用担心市场问题,直接卖给隔壁的百川青行就行。
百川青行养了那么多只猫,据说还有个狗院,小猫小狗还自己就有工资,这是多大的小动物市场啊。
沈家的厨娘彭娘子,除了一手出神入化的好厨艺外,还会做全世界做好吃的猫饭,平日里没事干就喜欢投喂个流浪小动物,整个本务坊的野猫野狗吃过的都说好。
这种猫饭也没什么好敝帚自珍的,沈里很顺利的就拿到了制作食谱,甚至还有不少种类和花样。
他一股脑都送到了那个名曰三清,但实际上道观院子里只树立了一个狸奴雕像的道观。
看得出来老道长的猫奴属性很严重了。
在老道长一脸懵逼的开门后,沈里就点名表示,要把这些东西送给老道长的大咪。
其实沈里也不知道这样做算不算就送给小猫了,但既然彪子把老道长视作自己养的两脚兽,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应该也是算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