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余寻光一直知道,这世上有部分人更加看重内在的精神追求。人在足够自信、能够做到自我满足时,就会对外发散情感。沈竞先在别人的眼里,或许好得过于“根正苗红”,但余寻光却知道,他这么做真不是为了图名,他反而是为了得到内心的安宁。
  他和韩妈妈一样,身上有一种“侠道的义气”。他对倪娜的好,出于报恩,出于惜才;他对刘谦的指点,出于物伤其类,出于对自己的挽救;他对姚安闵、对萧卓伸出的援手,就是完全出于对孩子未来的在乎。
  沈竞先的人生经历太丰富了,他从底层一步步爬出来,什么没见过?早十年,在国家经济条件还没那么好的时候,他经历过的嘲笑和坎坷是孩子们的数倍。他力量微小,做不到“锄强”,只好去“扶弱”。余寻光想,就算这些个孩子不是他的学生,在得知他们身上发生的事后,沈竞先也会愿意去帮助他们的。那是一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成年人知道生活的艰辛后,对他们往后能有更轻松的前途的干预和矫正。
  他一直在忙,所以会对“不需要过多费心”的吴义龙多有怠慢。
  吴义龙出身于高素质家庭,被父母贴心教育,他的未来前途无量,他有足够的资本去试错,去走出千千万万种可能。他的条件太好啦,所以在沈竞先最初的心里难免有种,“你往后的路千千万万条,你现在来凑什么热闹”的不理解感。
  沈竞先不知道一个人的好,是能够吸引其他善良的心的。
  余寻光在读剧本时诡异的发现,他能够在吴义龙的身上看到,自己实际生活关系里有些人身上有他的影子。这两种关系是类似的,不是雷同的。因为和沈竞先性格不同,余寻光在反馈情感时是另一种做法。
  他更加包容,他没有特意去拒绝,也没有过度接受。
  余寻光对一些人采用的社交手段,趋近于“君子之交淡如水”。
  社交与维护感情本身就是一种很累人的事,他如今会特意去“筛选”自己的朋友。
  话说回来。出于能力有限,出于对力所能及的考虑,沈竞先对他人的帮助有一个严苛的要求:在数学方面的天赋。
  这又是一种属于小人物的无奈。
  余寻光想,沈竞先肯定经历过:孩子很好,但天赋很差,所以他无能为力的情况。那个时候他会是怎样的心情?会很痛苦吧,会很自责吧?可是之后呢,又只能重新收拾好行囊,迎接新的一天。
  所以,他从来不会认为自己在做多么伟大的事。
  余寻光的内心中升起一种延迟的明悟:韩妈妈或许也是这样理解自己的力所能及,她也不会认为自己的做法很伟大。
  沈竞先和韩雅清,都是在普通的世界里做普通的事。
  再回过头去看,甘琼在饰演韩雅清时会不会有些悬浮?自己在戏里接受韩妈妈的表现,会不会太过理所当然?因为演员知道角色的“伟大”,知道角色的“正义凛然”,所以会多一种第三视角的理所当然。
  他当时间离自己的时候,有注意过这方面吗?
  余寻光思前想后,觉得应该是有的。他前年演小冯的时候就知道了,群众的伟大是从普通的日常中酝酿出来的。
  那么他的对手演员甘琼呢?
  余寻光想到这里,又开始回忆起甘琼的表演。
  余寻光不仅思考、揣摩、回忆甘琼的表演,他在《天才算法》剧组里工作时还会用精准的眼睛去测量和他有最多对手戏的,饰演吴义龙的傅文光的表演。
  他能看出来傅文光如今在用“移情代入法”表演,所以对他现实生活中的主动靠近,他将其当做一种工作上的配合,欣然接受。
  这是为了整段戏好。
  当然,为了避免傅文光想得太深,余寻光时常会帮助他进行更专业的梳理。
  好比这场戏结束后,他就跟他主动提起:“义龙,平常没事的时候,要多读书。”
  傅文光还以为余寻光说的是围读会上的事,多少有些不好意思。
  余寻光看出他没理解,便把话跟他说得更明白:“你的天赋很好,不要白白浪费。有很多东西唯有了解,才能深入。表演是艺术形式的一种,发展到现代社会就成了传播文化与思想的载体。往后你会参演许多的作品,每部作品都有不同的内核,如果你的内心不够强大,思想不够明确,你就会被别人的价值观影响。所以我对你的建议是,尽量在承受别人思想时,先给自己的心灵垒上一片坚不可摧的墙。”
  这些话从来没有人对余寻光说过。
  在他踏进演艺行业后的第二年,他就开始接受李传英、廖敬春等人的思想。非常幸运,这两位前辈都很好,他并没有受到恶劣方面的影响。又因为他在之后收到了陈敏笙馈赠的“对知识的追求”buff,他通过读更多的书完善了自己的三观,补齐了这方面的缺失。
  余寻光不确定傅文光未来是否会像他一样幸运,他出于过来人的角度,把这番建议说给他听。
  一个人只有自立了,才能自强。
  而且傅文光现在本来也还是个学生呀。
  “去看自己的书,去走自己的路。如果你有梦想,那就努力不懈地坚持下去。”
  傅文光在不少剧组里摸爬滚打过,“早慧”是他在这个行业里自己获取的第一份礼物。
  他当然能够听懂余寻光的话,由此他的心情更加复杂。余寻光叮嘱他多读书,对他讲述读书的重要,他像沈老师一样对孩子们循循善诱。这太奇妙了,怎么会有演员和自己的角色这么相象呢?
  要知道这些话他是头一回听到。在以往,甚至连父母都不曾跟他说过。
  这一刻,在傅文光心里,他对余寻光的情感不再是移情,他是真的这样认为:余寻光就是个沈竞先一样好的人。
  3月的津市还是有些冷的。
  虽说有黑夜帮忙遮蔽,但余寻光在出门穿搭上还是用了点心。最近狗仔跟拍得勤,余寻光也学着别人往衣柜里添了许多黑色的衣服。他今天就穿了件黑色的冲锋衣外套,戴着宽边渔夫帽和口罩,连眼睛都被过长的头发遮了半拉。
  这样应该没人能认出来他吧?
  潘泽永挑了一家带帐篷的露营烧烤,兼具了私密性和透气性。
  两人在小桌子前相对而坐,一盅热酒,几手肉串,从香气和热气中感受生活。
  “现在圈子里以年轻人为主角的正儿八经的剧本,太少了。”
  现在流行拍小说改编,对于年轻的男演员来说,最好的选择是男频的“大男主”,其次是女频的“感情戏”。
  “其实已经变多了,在我红了之后。”这句话不是自夸,是真实情况。
  余寻光红了之后,一些制作公司为了获得他的青睐,创作了很多适龄的男主剧本拿给他。
  潘泽永觉得奇怪,“怎么没见你接?”
  余寻光实话实说:“大部分都没能过我经纪人那一关。”
  易崇一直在贯彻余寻光的原则:不选择不完善的剧本。
  现在好多剧组立项时剧本都不全,把演员骗进组里边拍边写,还美名其曰是为了效率。
  潘泽永听得直点头,“对,这也是圈子里的怪象。”
  他一直认为创作是不能够被干预的,可现在这种“半部剧本”的情况太常见了。剧组拍到后期,通常是这个主演有这种想法,那边的资方又想塞进来一个人。为了能赶得上进度,编剧还是以团队形式存在。在这样的环境下,怎么能拍出好剧?能够保持第一集和最后一集主角的内核一致,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潘泽永拿了一根烤串,油滋滋的,放在嘴里嚼,“你会不会觉得自己的工作环境很困难?你一直缺少合适的对手演员,不能够经常为你提供感官上的刺激。”
  余寻光不饿,他吃得很斯文,“还好?我演戏的成就感不在这上面。”
  “那在哪里?”
  “能够尽我力所能及,完整塑造一个角色的灵魂,我就很开心了。”
  潘泽永微低着身子,盯着他,“所以你不会放弃表演?”
  余寻光失笑,“我为什么会放弃表演?”
  潘泽永不知道经历了怎样的脑补,“天才都是有自己的追求的,我怕你会因为觉得没意思,所以不干了。”
  “不会啊,我至今仍旧对表演充满激情。”
  这倒是真的。
  光是余寻光花在角色上的心思,潘泽永就足够佩服。
  《天才算法》是一个涉及到数学的剧本,为了防止漏洞,剧组特意请了京市十分出名的数学教育团队来做艺术指导。一般有做题讲题的戏时,这群真老师就会在现场旁观,负责及时指出工作人员注意不到的漏洞。剧组里,一概涉及到数学的方面全由他们负责,他们教小演员,教剧务,唯独没有教过余寻光。
  用老师们的话来说:“余老师的水平够用。”
  他是真的拥有初级竞赛水平的数学功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