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虽然家庭比较那什么,可也不缺衣少食,况且那群人面对陆离怎样是一回事,在外面他们还是要脸的。
  而且陆离上学的时候,大家对于家庭暴力的态度有些人比较倾向于这是家务事,而有些人就算关注,视线也都主要集中在拳脚相加的肉体伤害上,冷暴力反而不怎么被重视。
  现在突然遇到一个如此充满人文关怀的名师,还点名般的偏爱自己,真的有被安慰到。
  如果对方看自己的眼神,有时候不那么奇怪就更好了。
  难道你们《周易》学得好的,真的能够看出什么来吗,那到底看出来的是什么呢?
  什么都能看得出来吗?
  第68章 世事如棋
  郑玄现在处于一个半隐居状态虽然隐居却也不是完全与世隔绝,这一点从陆离的消息能够被传出去其实就能看出来。
  这里面固然存在陆离的有意为之,对方的弟子们也是功不可没。
  而这里的消息能够被传出去,外面的消息自然也能被传进来。
  毕竟那百千弟子可不是摆着看的石头,哪怕一人报一个物价,都足够让陆离掌握高密这边的菜市场情况了。
  对于郑玄来说,陆离是个不被他以学生称之,但确实让人头疼的学生。
  但对于他的弟子们而言,陆离这简直就是传说中的人物,当初谁没抄录过对方的《陈情表》,谁都得在那段时间当至少几个月的哑巴。
  现在,传奇人物突然出现在现实之中,还就在自己身边肉眼可见的地方。
  而好巧不巧的,对方还是来跟郑玄探讨学问的。
  身处其中的人只需要思考怎么与对方交流,外面听说这个消息的人需要考虑的就多了。
  你要是慕名拜访,了不起就是见上一面,但你要是顺势留下郑玄这里学习,那岂不是既能拜得名师,又能跟对方相处时间多多。
  属于保底一举两得。
  所谓人脉,你首先得见到人。
  而只要见到了,见面这就是三分情。
  毫不夸张的说,因为陆离的到来,郑玄本就数量庞大的弟子,正在以一个迅猛的速度继续增加着。
  但凡郑玄准备开学校,陆离这就是最好的招生老师。
  对于一个头疼的学生给自己吸引来了一堆学生这种事情,有教无类的郑玄痛并快乐着。
  至于两者哪一种更多一些,这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这年头可是真的师者如父,尽管很多人游学时候会拜访诸多大儒跟随学习,但老师的含金量不会因为你拥有的老师多就随之改变。
  一字之师、启蒙之师,那都是师。
  哪怕来拜师的原因里面存在一部分陆离的因素在,但这个老师大家也是正正经经拜的。
  也可以说如果跟陆离讨论学问的不是郑玄这个经学大家,换成了无名小卒,就算想要结交陆离,大家也不会跑来拜师的。
  所以面对郑玄的注视,陆离对此颇为无辜道:他们分明是为先生学识所吸引,慕名前来学习,与离何干?
  郑玄也是无奈,却也不免带着几分意有所指:伯安需知这世事虽如棋,可若真当成棋局来下,怕是要自困其中的。
  陆离沉默一瞬,转而笑道:先生旁观者清,离却是当局者,既然入局,总免不了要随着世事而行。
  况且真到了乱世,这世上哪里还有真正的旁观者呢。
  不过是主动入局,或被动卷入其中罢了。
  陆离问:先生精通《周易》,可否为离算上一卦?
  郑玄看着那张似仙如魔的脸: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陆离不由一愣,这话张角也曾对他说过。可哪怕是同一句话,两个人说出来的语气与模样,显然并非同一个意思。
  那便承先生吉言了。
  随着天下的混乱,打不死的黄巾余孽再次开始冒头。
  而曾经在第一次黄巾乱中被对方迅速攻占的青州,这一次也没有幸免于难。
  打听到乐安郡那边情况还算好,陆离稍稍放心。
  也可以说他其实没那么担心,毕竟他是留了个小彩蛋在府军之中的,也不知道曹田发现后会是什么反应。
  事实上就算他不放心也没什么用,陆离难不成还能回去带着那些人反败为胜吗?
  不是不能以少胜多,但以少胜多也是要讲究基本法的,他在老天这里也不会得到什么天降陨石的助力,真出现这样的情况,砸的也只可能是他自己的营盘。
  原本正史上,同样发生了这些的事情,只是在一年之后。
  现在因为陆离将一切搞了大提前,许多事情虽然照样发生,但也出现了一个大提前。
  而有些事情虽然照样发生,但是发生的形式完全不同。
  陆离看着自己的历史改变程度再次来到45%,不由冒出了来自半史盲的问号。
  系统贴心的进行了科普:【原定历史中,郑玄因为青州有黄巾做乱,离开青州逃往徐州避难。】
  而如今,虽然郑玄同样准备前往徐州,但就看那不急不缓的速度,知道的是逃难,不知道的还以为要出门游学呢。
  事实上这样说似乎也没毛病,毕竟你看看对方身后近两千的弟子,这事还不明白吗?
  你猜当年孔子周游列国,靠的是以德服人,孔武有力,还是在拥有这两者的同时身后还跟着三千弟子?
  毫不客气的说,郑玄现在拥有的人马简直令刘备望尘莫及。
  细究其中的质量,那更是让对方拍马难及。
  毕竟刘备手下的人马,不要求允文允武,就问你有几个识字的?
  而郑玄这些弟子本事咋样不说,至少人人都识字。
  陆离历史改变程度任务进度的增长就来自这里,不是郑玄前往徐州从逃难变为不急不缓,而是因为他的原因,更多的人来到郑玄这里接受教育。
  这些人或许不会出现一个能够在史书中单独列传的存在,但量变也足够引起一定的质变。
  因为弟子中有人跟徐州刺史陶谦有那么点七弯八拐的关系,还提前给对方去信一封。
  陶谦看着送到自己面前来的这封信,颇有点喜忧参半的感觉。
  知名经学大家要来,还带着不少弟子,这自然是好事。
  其中还夹带着一位陆侍中,这滋味瞬间就有些不对劲起来了。
  陶谦倒不至于自信的觉得对方这是准备投奔自己来了,可单纯就是对方随着别人顺路一起来,这事也很那什么啊。
  上次有这个待遇的,还是袁绍呢。
  然后俩人就轰轰烈烈的搞出了讨董联盟。
  虽然最后的结果是堪称惨谈,甚至那俩人都从相谈甚欢变为相看两厌,但这里面袁绍可没少得到好处。
  远了不说,就看因为对方跑去郑玄那里,所少人闻名而至,这要是来到了自己的徐州
  都不说还能吸引来谁,就说如今正跟着郑玄学习的人,哪怕成材率只有百分之一,那也得是十几位人才呢。
  这但凡大汉还好,自己这文治政绩那不是分分钟上涨。
  可如果大汉还好,那陆侍中也不可能离开洛阳不是。
  陶谦有一瞬间陷入了命运的奇妙莫测之中,但转瞬他就开始思考伴随着馅饼而来的隐藏代价。
  不说别的,要如何对待这位陆侍中呢?
  慢待那肯定是不行的,这传出去还怎么做人呢。
  就算不说名声上的损失,他们之前又不存在什么过节,做什么要莫名其妙的去为难人家。
  而不慢待,厚待要如何厚待呢?
  这种礼节上的东西,不计较什么都是无伤大雅,但凡计较一点,这事情分分钟就大条了。
  作为一州刺史,本不该对一位白身如此礼重的,可凡事都有特殊情况在嘛。
  现在虽然大汉朝廷看起来仍然在,在地方上已经开始呈现一种乱世割据之态了,但凡让人找到个什么大义借口,这斗争分分钟到来。
  可以说但凡陆离在自己这里出了点什么事情,或者对方说点什么他陶谦有别样想法的话,才没有人在意这事是真是假,大家只会欣喜于遇到了可供自己扩充的地盘。
  这样一想,陆离委实像颗炸弹。
  但换言之,要是有人不讲规矩就是动手,而陆离愿意站出来说点对方的坏话,这意义瞬间就又变了。
  可供大家扩充地盘的存在变成了敌人的,这岂不是美滋滋。
  陶谦不是个喜欢异想天开的人,他也不求后者,只要不变成前者就足够了。
  但不管以后会怎样,对方现在愿意来徐州,本身就是一种对他治一方的认可,他的徐州可是成功将黄巾拒之门外,哪里像那个青州。
  青州啊青州,在有关黄巾的事情上,大家都不看好你,你也确实没出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