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雨坠落在瓦片上,“滴答”“滴答”声成节奏的响起。
屋檐下,坠落的雨珠串成线,形成一片雨幕。
没想到相公说的这么坦然,秦宁脸色涨红,又惊讶的坐起身,雪白的中衣松松垮垮,露出精致的锁骨。
相公这是不行的意思吗?他努力控制表情正常,避免伤害相公的尊严,做恍然大悟状:“原来是这样。”
他赶紧爬到炕柜旁拿出另外的一床被子铺好。
他想到前世相公猝死,怕沈新身体还有什么问题,又纠结地问道:“要不要再去县里药堂看看?”
“或者去南阳府的药堂看看,那里的大夫医术可能会更高明些。”
南阳府管辖七个县,望江县是其中之一。
“咱们现在存了不少银子,应该可以是够的。”
雨点噼里啪啦的砸在窗上,和秦宁的声音和谐的混在一起。
沈新躺进被子里,偏头轻声说:“没事,不用去看,这是之前老道跟我说的。”
这场大雨下到后半夜才停。
第二天早上,天空中还飘有毛毛细雨。
一家四口在堂屋吃早饭。
杂粮粥,一碟子腌萝卜和青菜鸡蛋馅包子。
秦宁歪头问:
“相公,咱们要不要买几亩地?这样就不用总去县里买粮食了,粮店里的粮也挺贵的。”
秦宁每天都会数匣子里的银子,到了今天,家里已经有三十六两七钱八十五文钱。
村里的水田也买得起了。
沈新迟疑了一下:“地就是村里人的根,卖的人很少吧。”
秦宁接着说:“可以先跟村长说咱家要买地,等有人卖地了就联系咱们。”
“而且一亩上等水田五两银子,一年两熟,一共能出四担糙米。”
一担一百二十斤,四担四百八十斤,粮店糙米也要五文一斤,算下来很划算。
沈新点点头:“那就买。”
身在乡村却不种地,是有点奇怪。
“过几天天秋收,如果价格合适,咱们可以从村里人那买些粮食,省得去县里买。”
水洗过的天空呈现透亮的深蓝,呼吸进的空气都是清新和湿润的。
雨停了。
吃过饭,门口传来敲门声,沈新站起来去开门。
王承德和来福站在院外。
王承德问:“东家,今天出摆摊吗?”
“下雨不出了,今天回家休息吧。”
“哎,知道了。”二人应声后便走了。
沈新几人收拾停当后,一人一个背篓走出了家门。
土路凹凸不平,地面存着大大小小的水洼。
大窝山路泥泞难行,抬头能山上隐约看见三四个人影。
应当都是来采蘑菇的。
被惊扰的鸟叫声此起彼伏。
沈新后面走过来几个婶子,笑呵呵的打过招呼后,相继超过沈新四口人往山上走。
沈新还在慢悠悠地走,欣赏山林间的雨后美景,树叶上的露珠透过阳光都变成了金色。
秦宁在后面有些着急,说:“相公,咱们也快走几步吧,不然蘑菇都被采完了。”
沈新摸了摸鼻子:“好。”
几人加快脚步走了一阵。
山路泥土多,二毛和三毛鞋上沾着厚厚的泥土,艰难的往前拔,脸都憋红了。
秦宁看到后,放慢了脚步,“相公,还是慢点吧,蘑菇慢慢找就是了。”
沈新眼睛一扫,就知道是秦宁心疼两个孩子了,笑道:“你俩拿着鞋子,我抱着你们走。”
没等二毛三毛说什么,秦宁皱了皱眉,开口:“相公会不会太累了?”
“不会,我力气大的很。”
说完,沈新弯腰把二毛和三毛放在两个胳膊上:“走喽。”
到了半山腰,沈新就把二毛和三毛放了下来。
秦宁对大窝山不说了如指掌,也是了解颇深,还怕大家不知道什么样的蘑菇能采,细细地跟他们说明。
他带着沈新几人,在树根下和落叶旁慢慢寻找,不到半个时辰,二毛和三毛的背篓就装满了蘑菇,有香菇,草菇,口蘑等。
刚开始二毛和三毛每捡到一个蘑菇就大声炫耀,现在也没声了。
应该是累了。
沈新伸直腰站了起来,说:
“我先把二毛和三毛送下山,顺便把蘑菇带下去,你在这附近等我,我两刻钟就回来。”
他又把秦宁背篓里的蘑菇倒进他的背篓里,嘱咐道:“山坡陡峭,雨天路滑,慢慢走。”
秦宁浅笑扬唇“好,相公也小心点。”
下山的路上,沈新突然想到,他知道为什么觉得秦生根不对劲了。
他的表情太平静了,虽然阴沉,可完全没有发现妻子出轨的震惊和愤怒。
像是早就知道了一样。
这几个人一定还有可以深挖的秘密。
把双胞胎送回家,沈新又了上山。
秦宁看到沈新的身影,快步走过来,言笑晏晏道:“相公,我采到了竹荪和松茸菌。”
这两种菌子味道非常鲜美,做汤做菜能香掉舌头。
他顺势竖起了大拇指。
这种由内而外的开心感染到了沈新,他问道:“想不想去大黑山采蘑菇?”
秦宁犹豫推脱道:“那里野兽多,我去了会不会给相公拖后腿?”
嘴里拒绝,眼神里却盛满了渴望。
沈新微微仰头:“不会,那些野兽都是弟弟。”
秦宁语气困惑:“弟弟?”
他咳了一声,压低声音说:“意思是都打不过我,你把心放肚子里就行。”
第36章
“嗯, 我相信相公。”秦宁使劲的点点头,面色憧憬道:
“大黑山人迹稀少,蘑菇肯定很多, 等捡回来晒成干蘑菇储存起来, 冬天也是一道好菜。”
沈新把秦宁的背篓拿过来, 又递给他一个空的, 笑着说:“行,明天就去。”
布谷鸟叫声响起,似在应和。
秦宁眼角微微弯起,“这片山坡已经找的差不多了, 咱们往北边找找吧。”
黑色的土地布满深深浅浅的脚印。
沈新应声, 落后秦宁半个身子往前走, 余光还看到一只松鼠向远方窜去。
“相公, 你看。”秦宁伸手指着前方不远处的地面。
沈新顺势望去,那是一个蘑菇群。
蘑菇把落叶顶开, 伞盖参差不齐的铺在湿润的地面上,而根茎藏在褐色的树叶里。
“快。”秦宁催促着。
沈新跟着加快了脚步。
秦宁先一步走到蘑菇群蹲下来, 把背篓放在手边,一手一个的放进背篓里。
沈新也加入了捡蘑菇的行列。
沈新蹲到一个白色圆形蘑菇旁:“宁哥儿,这个是什么蘑菇?没有根,我一捏还散了。”他手上还沾着粉末。
秦宁抬眼望去, 眉眼带笑道:“这个不是蘑菇, 叫马屁包,因为一捏会像...一样喷出很多灰色粉末, 不能吃。”
沈新:“......”
可恶,怪不得蘑菇百科书里没写。
沈新和秦宁两人一直沿着山坡来回走,捡了满满两背篓或大或小, 品种不一的蘑菇。
沈新感叹道:“再来个小鸡炖蘑菇,日子就美了。”
可惜没人卖鸡,家里的鸡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长大。
秦宁抿了抿唇。
两人准备下山,沈新伸手要秦宁的背篓:“给我吧,我力气大。”
秦宁犹豫了一下,才把背篓递了出去,“谢谢相公。”
山间小路蜿蜒曲折,下山路上还碰到了同村的两个大娘。
两人胳膊处都挎着一个装满菌子的木篮子,同行的两个十岁左右的孩童,手上也拎着两个装着蘑菇的小木蓝。
几人互相打了声招呼。
右侧的李大娘身着浅青色短褂,调侃道:“沈童生可真是会疼人啊,还陪宁哥儿来采菌子,不像我家那口子来都不来,就知道在家吃吃喝喝睡大觉。”
她旁边的柳大娘,三十几岁的年纪,脸上满是褶皱,附和着说:“是啊,我家那口子也在家睡大觉呢,要不怎么说读书人细心会疼人呢,背篓都不让秦宁背,生怕累着宁哥儿。”
沈新笑了笑,“我力气大,自然要多拿些。”
两个大娘啧啧称奇,这两人一点也不像村里人说的硬凑到一起,凑合过日子的样子,瞧着蜜里调油好得很呢。
王大娘眼珠一转,突然问:“你俩准备什么时候生个孩子啊?”
大娘成亲十几年了,说起这些话题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十分坦然。
秦宁耳根又红了,眼里光波流转,瞥了一眼沈新,小声说:“顺其自然。”
在一旁的柳大娘眉梢吊起,快言快语道:“顺什么其,自什么然,要我说,你俩每天晚上早点进被窝什么都有了。”
秦宁的脸立刻红了,低头没吭声。
沈新扯了扯嘴角,这两个大娘和他家一不是亲戚,二没有往来,话却是真密,什么隐私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