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穿越重生>天官纨绔> 第60章

第60章

  赵家不算特别兴盛的家族,大部分族人都住在赵家村里。
  兄弟俩挨个认过去。
  来俊来福在后头跟着名单,把准备好的礼物交给兄弟俩奉上。
  礼物算不上贵重,重要的是心意,让族人们知道,哪怕赵骅远在京城,多年未归,根还是在赵家村。
  族老们都很高兴,赵复让仆役们帮着把他们的礼物送回去。
  等他们都走了,赵田氏见他们想给其他人送礼物,笑道:“你们四伯四伯娘应该在山上茶园里,兄弟姐妹这会儿都在族学里读书呢。族学上半天课,上午家里事情多,都是上的下午。”
  象州妇女普遍养蚕织布缫丝刺绣。
  类似赵家这样靠山的,还种植了茶园。每年采摘茶叶,妇女都是主力军。
  当地妇女参与大量的经济活动,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都比较高,并没有某些腐儒们规训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规矩。
  这里的腐儒,特指他们的外祖父,赵王氏的爹。
  族学里男女一起上课,完全不算惊世骇俗。
  赵辰赵淩和其他堂兄弟姐妹间,就更加没有那么多破讲究。
  赵复虽然年纪比赵骅大了许多,但他年轻那会儿一门心思想着一朝中举飞黄腾达,瞧不上村里的姑娘,只想着中举之后娶个官家娘子。
  等他认清楚现实后,成亲的时间也拖得晚了。
  他有三子四女,年纪倒是和赵辰赵淩差不了多少。
  老大赵厦,今年十九岁,在府城书院上学,也还没参加县试,是去年过年的时候成的亲,娶的是他先生的女儿,现在就住在府城,并不在家。
  赵厦是这一辈里唯一已经成亲的。
  剩下的孩子们岁数大的已经说亲了,年纪小的也和赵淩差不多大。
  赵辰一听就开始羡慕:“怎么你们都上半天课,就我在书院上全天。”偶尔还要被先生留堂。
  赵田氏轻轻拍了拍他:“书院是这样的,你大堂哥也是上一整天的课。”她听赵辰话里的意思,看向赵淩,“淩儿是上半天?”
  赵淩把跟过来企图往桌上跳的大胖一把抱住放在自己腿上:“文华殿里是上半天。”
  文华殿是比起赵骅这个户部侍郎听起来更加遥远的名词。
  不仅赵田氏感兴趣,就连赵爷爷赵奶奶和赵复都让赵淩多说一些。
  赵淩就给他们随口说了一些相对比较有趣的事情,像是平时的骑射课啊,出去军训、学农,暑假在小庄上学养羊收麦子什么的。
  赵淩的课程显然要比他们认为的四书五经要丰富多彩。
  他们嘴上不说,心里面也悄悄认定赵淩目前的学识肯定不如赵辰。
  一天到晚学这些跟科考无关的内容,可能是这会儿年纪还小,还玩呢。
  聊了一会儿,赵爷爷他们今天一早过来,马车颠了一路,显然是累了,回去休息。
  赵田氏就让人带着兄弟俩在村里面转悠。
  这个月份的稻田里已经半干了,稻穗金黄低垂,茎秆还能看到一点绿。
  赵辰和赵淩就蹲在地头,开始研究起水稻来。
  从水稻什么时候开始收割,到亩产量,再到种植时间、种植方法,具体到病虫害、杂草、使用的农具等等。
  给他们当向导的也是赵姓族人,父母早亡,说是在他们家做长工,实际也是当半个儿子养的,不过农忙的时候一样得下地干活,本来以为自己还能不懂种水稻?
  结果被他们一连串问题,问得脸都空白了,只能叫了在田间劳作的几个族叔过来。
  一群人从田间讨论到祠堂。
  赵家的祠堂很大,还有戏台,平时族里头有什么重要活动,都是在这里进行。
  等过一阵水稻收割后,祠堂宽阔的场地也是翻晒稻谷的重要场所。
  赵家的族学也在这里。
  不过他们是来看一些水稻种植、收割、储存和加工的农具的。
  一群人聊了半天,没注意到时间,族学下课了。
  原本安静的祠堂顿时喧闹起来,一群从几岁到十几岁的少年男女,一窝蜂地从祠堂里冲出来,和后世的中小学一样一样的。
  赵辰感慨:“族里的孩子真多啊。”
  一位族叔笑道:“也不全是赵家的孩子,还有临近几个村的,大部分都是族里的姻亲。”
  赵家族学教授的其实都是一些启蒙课程,但一来就设在村里,二来这是唯一一个收姑娘的学堂。
  姑娘们会认字会算数,将来嫁人能嫁得更好。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赵辰赵淩的两个姑姑,都嫁得好,到现在都让人羡慕。
  赵辰见许多姑娘从学堂里出来,好奇询问:“哪些个是我们的堂姐妹?”
  赵淩看到一个穿着丁香色裙子的姑娘经过,直接叫人:“婉瑜堂姐!”
  姑娘停下脚步,见到一个没见过却瞧着面善的小孩儿,有些疑惑:“你是?”
  赵辰也疑惑:“真是婉瑜堂姐?”大家不都是第一次见面吗,怎么认出来的?
  赵淩已经跟赵婉瑜自我介绍完了,回头给人介绍:“堂姐,这是我脑子不太够用的大哥赵辰。”又对赵辰揭晓谜底,“堂姐头上的蝶恋花簪子不是跟二姐和五妹妹一样的嘛。”
  赵王氏给家里每个姑娘都准备了这么一套蝶恋花的头面,是去年的年礼之一。
  赵婉瑜下意识扶了扶头上的簪子,笑问:“那你怎么不猜我是婉雅妹妹呢?”
  赵婉雅是赵四叔赵继的长女,和赵婉瑜同岁。
  赵淩理所当然道:“你跟大伯娘长得像。幸亏姐姐你长得像大伯娘,要是像大伯那就……”他说着就把脸皱起来,一脸一言难尽。
  赵婉瑜忍不住笑出声:“好啦。你们这是干嘛呢?是要在族学听课吗?”
  “不是,我们是看农具呢。”
  赵婉瑜一下就把袖子捋了起来,露出拥有漂亮肌肉线条的小臂,带他们重新回到放置农具的地方:“对哦,听说淩儿你很懂这些。正好你来了,我最近在弄个水磨,帮我看看。”
  赵辰就看着刚才还文文静静的大堂姐,一言不合就拿起了一把锯子。
  第49章
  水磨这种东西, 并不是太稀罕,只是在水流有高低落差、流速快、水流量大的地方比较好用。
  赵家村有山有水,可惜山不高水不宽。
  赵婉瑜的水磨做了一些改良, 整体没什么问题, 出问题还是因为水的问题, 得想办法增加水流量或者落差。
  赵淩不清楚赵家村的地理地貌, 跟着赵婉瑜去村里的河道观察。
  他们身后自然跟随了其他好奇的村民和小孩。
  族学的几名先生也跟随其后。
  赵淩、赵婉瑜和村里的木匠凑一块比比划划, 说的都是一些字听得明白,但组合起来完全不懂的话。
  人们不明觉厉, 然后纷纷离开。
  听不懂听不懂,还得回家做晚饭/做功课呢。
  赵辰也带着其他兄弟姐妹们先走:“我先回去把礼物都发了。大堂姐, 你的一会儿直接给你,还是先给大伯娘?”
  赵婉瑜摆摆手:“给我娘吧。”
  “行!”
  孩子们一窝蜂回家, 赵田氏在人群里一看,没看见赵婉瑜和赵淩, 一下就明白了:“凌儿是被婉瑜拖去摆弄她那些东西了吧。凌儿之前让人带回来的琉璃, 婉瑜就很喜欢,琢磨了好久怎么烧的。”
  赵辰只能打哈哈,想着赵淩玩这些东西,全都是太后批了条子, 直接去工部的作坊弄的, 自家大堂姐这么玩,得花多少钱?
  光是建一个琉璃作坊,花光他的零花钱都不够。
  哦, 他的零花钱压根存不下来啊,那没事了。
  赵田氏对女儿的折腾一点都不约束,能够给的支持也尽量给。
  只是赵田氏显然也没那么多资源, 去支持赵婉瑜的每一样兴趣爱好。
  赵婉瑜烧琉璃自然没烧成,水磨是她最近的兴趣。
  赵辰给其他兄弟姐妹发了礼物,过了一会儿快晚膳了,赵老四赵继和赵杨氏也从山上茶园回来,一番寒暄后,把属于自己的礼物放回房里。
  赵继往大门口一站:“怎么还没回来?我去寻寻。”
  说完,他就脚步轻快地跑了出去,手上还抱着自己八岁的小女儿赵婉蝶,身后还跟着个十三岁的儿子赵游。
  赵辰羡慕地说道:“四伯伯真好啊。我爹太废……太文弱了,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小时候都没怎么抱过。”
  他到现在还记得,他爹抱五妹妹闪了腰,拄拐好几天。
  十五岁的赵婉凝小声逼逼:“小叔叔再怎么样,也肯定比我爹强。”
  她是赵复的三女儿,亲娘不是田氏,是阮姨娘,连生了三个女儿之后就去世了。
  她对自己亲娘没什么记忆,从小养在田氏膝下,对亲爹的做派一样瞧不上眼。
  赵辰立刻就被安慰到。
  比起大伯,那确实他爹应该强那么一点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