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穿越重生>天官纨绔> 第278章

第278章

  当年王太后还是王皇后的时候,她是有正经一整套朝堂班子的,是真的处理政务的,尤其是先帝驾崩后,她执掌朝政多年,协助她的女性官员中有一部分也是真的干的和朝堂上的这些大臣们一样的工作,区别只在于她们并非通过科举入仕。
  后续,这些女官们也因为太后的退居后宫,而跟随隐退。
  要说赵淩真的开了什么先河,顶多就是让女子参加科举。
  而科举……
  “考试考不过,不怪自己蠢笨,倒是怪别人是个姑娘?怎么不去怪别人比你年纪大,多读了几年书呢?”
  “朝廷科举是选拔优秀的人才,难道放着优秀的人才不用,去选些不那么优秀的?”
  “谁说女子就该待在后宅,还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
  “来!站出来!你出钱养她们!让全天下的女子都不用出去耕地劳作,可以‘安安分分’待在家里相夫教子,不用为生计发愁。”
  “一个个眼睛长在头顶,有多久没看到百姓们了?”
  “还父母官?谁家摊上你们这样的父母,怕不是早就饿死冻死了。”
  “女子不行?女子怎么不行?你母亲生出你这么个当官的儿子不是很行?只是她大概不知道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儿子,竟然会看不起自己的母亲。”
  “哦,你是你爹教的。也对,子不教父之过。怪不得养出你这么个不敬母亲的人,令尊确实有不教之过。”
  “不像我,我长于妇人之手,我母亲教我教得好,我先生教我教得好。”
  “母亲、太后教养我长大,有什么可羞耻的?您为您的母亲感到羞耻吗?”
  “我父亲当然也教养我了。我父亲是官员,所以我母亲也有当官员的才能啊。难道您只孝顺您的父亲,不孝顺您的母亲吗?”
  “女子参加科举怎么就动摇国本了?”
  “太后带兵救下先帝的时候,怎么就不动摇国本了?”
  “大虞国本岂是几个人能够动摇的?”
  “如今宁州和吴州的女官共计八人,这八人目前全是从九品。什么时候国本是八名从九品能够动摇的?诸位高居庙堂,倒是可以试试自己能不能动摇国本。”
  本来大朝会大概会开上一两个时辰,基本就是把这段时间全国发生的大事说一遍。
  今天赵淩火力全开,一直叭叭到了中午。
  顾潥是个孝子。
  他很清楚自己的母后为他付出了多少心血。
  明知道赵淩这时候把太后拿出来说事,是为了达成他自己的目的,但赵淩说错了吗?并没有。
  尤其说到国本,没有他母后当年去救他父皇,如今大虞在不在不好说,起码坐在这个皇位上的不会是他顾潥。
  什么是国本?
  这才是国本。
  如今整个大虞有大量的作坊,产生了大量的女工。
  这些女工通过自己的劳作,养活自己养活家人。
  更有大量的女性在田间劳作,在城里从事各种行业的工作,在家操持家务。
  绝大部分普通的大虞百姓,男性也是在做同样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优秀的男性可以当官,优秀的女性不能当官呢?
  同样是考试嘛。
  不用开后门,不用降低要求,就比谁的题答得好,谁的文章写得妙。
  女子的才学武功真的不如男子吗?
  未必吧。
  咋?还不敢比?
  本来还有许多人是站在赵淩一边,想要给赵淩帮腔的,没想到赵淩一个人就能把一群人给喷到哑火。
  没错,对于女性当官这个事情,虽然有很多人反对,但是赞同的人也有,最多的是观望的。
  赞同的人就如景尚书这样,觉得谁有能力谁就上,管他是男是女。
  这种是对自身实力非常自信,底气足,且想法比较开明的。
  观望的其实也分成两派。
  一派是觉得不管有没有女官,也不会影响自己的地位,自己不会因此多领一文俸禄,也不会因此少领一文。同僚就是同僚,只要能干好活就行。
  另外一派是觉得女官究竟会如何不好说,女子要怀孕生子,期间不能好好工作,具体怎么样,现在女官的数量太少,官职也太低,等真出了问题再说,现在讨论再多也没什么用。
  真要统计的话,朝中对此持不反对意见的官员居多。
  赵淩把一群老古板怼到集体失声,确定没人撞柱子,恭敬道:“臣有本启奏。”
  顾潥看得津津有味,大概能猜到他想奏什么:“准奏。”
  “臣请允许宁州、吴州、海州和神都官学试点招收女性学子;国子监招收女性学子;在吴州设立国子学,以便学子就近入学。”
  顾潥:“……”小子要求还不少。
  赵淩:你就说同不同意吧?
  顾潥没当场说同意,也没说不同意,而是说道:“赵瑞,一会儿来御书房一趟。”
  没错,赵瑞,你的名字不叫赵瑞瑞。
  赵淩:“……”
  他都二十七了,现在已经没什么人叫他赵瑞瑞了好嘛。
  说是去御书房商量事情,但去了之后先吃饭。
  吃完饭也不说事,赵淩就这么出来了,被等在翰林院的赵骅第一时间叫去了户部。
  赵淩看着老爹:“咋?”
  赵骅没好气:“陛下跟你说什么了?”
  赵淩“哦”了一声:“陛下让娘考个状元。”
  第165章
  “啊?”
  “然后让娘当个大学山长。”
  “啊?大学是?”不是四书五经里的大学吧?
  赵淩解释:“之前娘编的教材设立的学校不是小学和中学吗?对应小学和中学, 设立大学,培养一些适应大虞需求的专业人才。现在的学堂和国子监培养的人太少了,我们需要一些专门搞研究的人。娘的水平没问题。”
  “你娘的水平肯定没问题。”赵骅下意识附和, “不是, 你娘都五十的人了。”
  “那有什么?五十岁的山长不是挺年轻的?”
  赵骅整个人都傻了, 算了算时间:“那也来不及考试啊。明年三月就是春闱, 你娘明年开始考, 怎么也得下下科了。”
  “新帝登基不是会开恩科嘛,到时候出个新政也没什么。”赵淩回来的路上就写了详细的奏折, 刚才去御书房已经交给顾潥了,“我回去跟娘说。”
  赵骅拉住他:“你这就回家?”
  “对啊。我留在衙门里等人过来骂?”他才没那么傻。
  赵骅就说:“你知道家门在哪儿嘛你就回家。”
  “我还能不知道自己家在哪儿?我从小到大, 从宫里到家里的路还能走丢?”他熟得很!
  赵骅就知道他会这么说:“儿啊,咱家搬家了。”
  “……哦, 对。”差点忘了,“原来祝尚书家嘛, 我知道的。”跟侯府同在桃溪巷, 也就隔了两栋宅子,怎么可能走丢。
  “你这会儿回去,你娘也不在家。现在管家的是你大嫂,你娘比我还忙, 我也不知道她白天待在哪儿。”有可能在弘瑞学堂, 也有可能在国子监,或者在和朋友们逛街,或者是在蔷薇汤泡澡或者别的什么地方, 反正大概率不在家里。
  “哦,那我先回家待着。晚上到我家来吃饭,接风洗尘。”赵淩说完就想开溜。
  赵骅也不留他, 说道:“你有空去看看你师公。他致仕了,应该在家。”
  “好的。”
  赵淩飞快跑回了家,没想到赵王氏在侯府,管博澹也在侯府。
  “娘!”
  “师公。”
  “裴先生。”
  “汪先生。”
  另外有几个自己不认识的夫人和长者,还有几个跟自己年纪差不多的年轻人,自己最早的三个学生也在。
  一群人纷纷介绍见礼,原来是神都和京畿地区比较有名的学堂、书院的山长,以及他们的得意门生。
  这次聚会也不是第一次,而是准备进行一些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弘瑞学堂教授的内容,涉及科举的很少,但学问过分实用。
  将来不管是当官还是谋一份差使,都是很有用的。
  尤其是阿拉伯数字的引入后,采用的新式记账法,如今学子学习的教材都是弘瑞学堂出的。
  神都和京畿的这些书院和学堂,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已经算得上是优异,但有多少学子将来能当官?
  不管当官还是干别的什么,哪怕只是家庭记账,弘瑞学堂教授的记账法都是用得上的。
  在座的另外两位夫人,不是这几位山长的夫人,而是两座女子学堂的山长。
  另有一位胡子快垂到胸口的老爷爷开办的书院,招收的学子不分男女。
  弘瑞学堂在这方面就更加不用说了,从一开始招收的学生就不限制男女老幼。
  赵淩坐到赵王氏身边,一时间倒是不好说让赵王氏考状元的话,陪着在暖融融的花房里聊学术交流和办学理念。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