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想到后来几百年间黯然无光的大明文坛,她欲哭无泪。合着以后大明文坛不出彩,锅还是她的?她是历史的罪人,是她没有建设好大明文坛?
  “杨侍讲,你不要太……”
  离谱两个字还没说完,杨荣已经有了决断:“实不相瞒,王妃,明日早朝,下官会与解学士一道上折子。”
  上折子干什么?
  徐妙容心头突然有股不好的预感,她看着杨荣的眼,听到杨荣说:“下官会与解学士一道,求陛下收回成命。王妃,你不该被关在王府闭门思过,我大明文坛的希望,怎能被禁锢?”
  “谢谢你。”
  徐妙容红了眼眶,杨荣,你可太温暖了。这世上,就没有比你更温暖的人!
  第56章 谁敢和未来的文坛巨擘过不去?
  皇宫奉天门。
  臣子们集体沉默了, 他们看看奋勇争先,站在最前头的杨荣和解缙,再看看一脸震惊, 同样站在最前头的梅殷几人,心中哀叹:这到底,是要闹哪样?
  “梅大人, 听闻周王殿下因你之故,身染沉疴, 如今你不在殿下面前照看着, 却跑来这里大放厥词,你意欲何为?”
  杨荣一贯是中正谦逊的,可此时, 竟从他嘴里说出这样一番话来。
  臣子们惊呆了, 纷纷看向解缙, 寻思,这杨大人和解学士,莫不是互相换了魂?
  “杨大人咄咄逼人, 我倒想问问杨大人, 意欲何为。”
  梅殷嗤笑了一声, 而后同样不留情面地讽了一句:“我不来早朝,又怎知, 杨大人移花接木, 为了一己私欲,弃我大明子民的颜面于不顾?”
  “梅大人所谓的大明子民的颜面, 难道便是指鹿为马, 漠视他人的生命,败坏他人的名声?”
  “我漠视谁的生命了?”
  梅殷垮了脸, “如果你说的是周王的话,他……他已经快好了。”
  就是不好,他也要想办法,让他好。
  想到朱橚,心中平添一丝厌恶。明明他什么也没做,却被朱橚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害得背上了黑锅。如今谁见了他,都要问一句:“周王殿下可大好了?”
  被缠了这么久,大事都耽搁了。原本他已经造好了势,只等着群起而攻之。可,计划突然被中断,此时再没了一鼓作气的劲。
  他怎么甘心?
  今日,他老话重提,说到情绪激荡处,杨荣和解缙却突然来搅局。
  他们说,徐妙容的词写得好,那首《临江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当为此世第一!
  呵,第一!
  若大明王朝词作第一是出自徐妙容的手,那他敢打赌,这大明朝,要完了!
  不过……
  看了最上面的朱棣一眼,他在心中暗叹:出了这么一个随心所欲的皇帝,大明朝,的确要完了。
  “杨大人敢说,你特意在此等庄严肃穆的场合提起安王妃的名字,不是为了你的一己私欲?”
  他故意把话说得暧昧。
  果然,诸位朝臣皆面容一肃,隐晦又隐忍地看向杨荣。
  杨荣生气了。
  他面色凝重地看着梅殷,一字一顿:“敢问梅大人,你自诩文武双全,几十年间,你可留下名动应天的诗词文章?”
  不等梅殷回答,他又问梅殷身后的郭英,张杰等人:“武定侯,凤翔侯,陈大人,刘大人,胡大人,你们可留下过名动应天的诗词文章?”
  “我们是武将,武将马革裹尸,写那劳什子文章做什么?”
  郭英回了一句。
  张杰也道:“就是,谁要当那文弱书生,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
  “合着文臣在你们心中,不值一提?”
  杨荣笑了。
  一句话却让梅殷变了脸色。
  不好,姓杨的故意设套,将他们和徐妙容,和朱棣的矛盾,转移成了武将和文臣的矛盾。
  “杨大人书读得好,嘴皮子也利索。可杨大人敢说,今日字字句句,全部出于公心吗?”
  他问了一句。
  杨荣点头,“我的确是出于公心。”
  “杨大人若非出于公心,那这朝堂之上,就没有人有公心了。”
  解缙接了一句。
  扫了诸位朝臣一眼,他道:“《临江仙》好不好,我心里清楚,杨大人心里清楚,各位大人心里,也清楚。我大明开国,至今三十五年,三十五年啊,才出了这么一首空前绝后的词。格律、意境、情怀,皆属上乘。如果这不是好,那到底,什么才是好?”
  是啊。
  什么才是好?
  武将们倒没太大的感触,可文臣们,却骚动了。其实刚才听到杨荣当众念出那首《临江仙》时,文臣们便惊呆在了原地。
  如解缙所说,词的格律、意境、情怀,皆属上乘。几十年了,他们都没听到,如此激动人心的词作。
  唐诗,宋词,闪耀于历史的长河,几百年过去了,它们依旧如明珠一样耀目。可大明呢,大明有什么?
  “大唐开国不久,便有初唐四杰,骆宾王更以一首《咏鹅》名动大唐。如今,七百多年过去了,时人依然记得,那首名噪一时的《咏鹅》。”
  黄淮开了口。
  梅殷转过头,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阿谀奉承之辈,首鼠两端,当初就应该劝先帝,杀了他。
  “从初唐到盛唐,再到中唐,晚唐,两百余年的大唐史,无数闻名遐迩的诗人留下了不计其数的诗篇。大唐之瑰丽,其一,便在这些诗篇。太祖皇帝多承唐制,若我大明也如大唐,才子辈出,那这秀丽江山,便于史书上,永恒。”
  金幼孜也接了一句。
  杨荣点头,抚着刚长出来的胡子,道:“唐诗宋词,传唱百年。为何不物阜民丰的王朝,没有留下可以承袭千百年的诗词?那些瑰丽的诗篇,本就与盛世,交相辉映。”
  “而今,机会就在眼前,我大明文坛,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希望。安王妃,便是大明文坛的希望所在,她会如那唐时的上官婉儿,宋时的李清照,带领我大明文坛,走向新的高峰!”
  “天下事,朝堂之上的诸位有责,朝堂之外的百姓们亦有责。大明的文坛,不是我一人的文坛,大明朝的荣光,是所有人的荣光!”
  梅殷:!
  他可以选择,不要这份荣光。
  准备跟着他一道继续参人的臣子们哑口无言了,合着他们再参下去,是在和未来的文坛巨擘过不去?他们,阻碍了大明文坛的发展?
  “陛下!”
  诸武将下意识地想反驳。
  杨荣却快人一步拜倒在地,“陛下,请收回成命,予安王妃自由。”
  “你想做什么?”
  朱棣背过人挠了挠自个手心里的痒痒。
  杨荣道:“臣想请陛下,允臣请安王妃协助修订史书。臣愿拿出一半俸禄,送与安王妃。”
  “就你那三瓜两枣。”
  朱棣摇头,颇有些嫌弃。
  其实……说实话吧,那首《临江仙》确实写得挺好的。
  可现在这是要做什么?这是要把徐妙容,捧成文坛第一人啊!他觉得,怎么就这么别扭呢?况且还没搞清楚,那首词到底是不是代笔。
  不想应承下来,抬眼又觑到以梅殷为首的几个顽固分子愤懑的眼神。到嘴的话在唇边打了个转,他“嗯”了一声。
  杨荣:嗯?
  这是同意了,还是,要给他加俸禄?
  可,“君无戏言,朕身为皇帝,要自身作则。况且思过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你急什么?”
  朱棣极有正义感地说了一句。
  有些纠结,要不要把闭门思过的时间再延长延长?毕竟,词是在思过的时候写出来的。果然,心静下来了,灵感才能源源不断。
  为了大明文坛的发展,他也应该,出把力。
  摩拳擦掌,欲言又止。
  杨荣嘴角却要冒火了,在他身后,诸位大臣们的眼睛全部亮了。
  解缙握拳,对呀,杨荣想请安王妃帮着一道修史,他可以请安王妃帮着一道编书。
  金幼孜点头,解缙想拉安王妃一道编书,他可以请安王妃帮忙参谋要讲给陛下的《春秋经》。
  黄淮……他握了握拳头,决定,跟着他们一道抢人。至于人抢过来干什么,等他想到了再说。
  刑部褚郎中,他......他有些蔫。
  心中有小人在怒吼:到底是谁,把安王妃的词宣扬了出来?!
  原本安王妃的能耐,没几个人知道,现在好了,大家都知道。
  他本来,想请安王妃帮忙写一篇关于《大明律》的宣传文章。毕竟,民间对“法”的理解,实在浅薄。
  他想要让那些发人深醒的话,唤起百姓们对“法”的敬畏。
  可他还没付诸实践,安王妃竟然扬名应天了。
  现在好了,都来跟他抢人,都比他面子大,他能抢过谁?
  他谁也抢不过。
  他现在,只想把把词宣扬出来的罪魁祸首暴打一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