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真不愧她浸淫后宫多年。
  这颠倒黑白的功夫当真有一手。
  “意思是你不认此事是你所为。”
  元隆帝淡淡道。
  魏嫔:“妾身不认,陛下您方才也看到了,那陈氏言行粗鄙,周身乡野之气。
  这种人最是容易被利用,妾身日日身处后宫之中,娘家于京中又已无人,想要栽赃陷害妾身简直易如反掌。”
  说着话,她往太子和裴皇后身上斜了两眼,就差直说陷害她的就是他俩了。
  元隆帝意味不明地笑了一声,遂看向宗亲那边,“诸王叔伯以为?”
  贤老郡王与恭亲王对视一眼。
  不明白这种人证物证俱在的情况下,圣上分明不必理会魏嫔的诡辩。
  下旨拿人便可。
  为何还要多此一举地问他们。
  这可不是皇帝的行事风格。
  不过转瞬间两位老王爷就反应过来。
  宋良娣的这起流言算是澄清了,那不是还有另一起太子不能人道的吗?
  所以照陛下这会儿所表露的意思,太子的那起流言也和魏嫔有关?
  这是刻意在给魏嫔出招的机会,如此也好一并将这些事都给解决了?
  思及此,恭亲王看着魏嫔,“人证物证俱在,不是你不认便能脱罪。
  你究竟有没有行此等大逆不道之事,拿你的贴身宫人一审便知,还是说魏嫔娘娘有其他自证之法?”
  魏嫔当然也察觉到了元隆帝的异常,包括太子与他那个妾的反应,以及那一家子的反水和赵盛的出现。
  这些都说明这两日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东宫跟元隆帝一样,已经知道宫外的那些流言有她的手笔了。
  而元隆帝这会儿之所以没有凭赵盛的供词和证物下旨让人拿她。
  明显是在等她接下来的招。
  魏嫔在心里怒极反笑。
  她还真就不信了。
  董家的人和赵盛会被他们控制,是因为有姓宋的了解董家在先。
  就皇帝而今对东宫的态度。
  不用想也知道肯定把锦衣卫的指挥权给东宫那崽子了,如此顺着董家人找到赵盛还不是易如反掌?
  可他们凭什么会觉得一定能破她接下来的局?魏嫔真不信这个邪了!
  她看着恭亲王轻勾了一下唇道:“自证之法没有,证人倒是还有。”
  恭亲王:“什么证人”
  “自然是能证明宋良娣清白与否的证人。”
  裴皇后便笑了。
  “是证明宋良娣清白的证人,还是证明其不清白的,你这会儿便说清楚,也免得你稍后再自打嘴巴。”
  魏嫔皮笑肉不笑,“有劳娘娘提点,不过您放心,妾身不会自打嘴巴。”
  裴皇后挑眉,抬手做了个请的手势。
  到这个时候在场之人若是还看不出魏嫔和中宫一系之间的剑拔弩张。
  那可真就是白瞎一双眼了。
  不过想到被幽禁在十王府的前睿王,众人又能理解魏嫔的这种豁出去。
  贤老郡王配合地明知故问:“不知魏嫔娘娘所谓的证人现在何处?”
  魏嫔假模假样道:“说来也巧,人就在宫里当差,还请陛下准其入殿。”
  说着,报出了对方的名字和司职。
  跟着没要到两刻钟,人被带了过来。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郑明芷正式确定要让槛儿去伺候太子之前,负责给槛儿验身的司寝司的嬷嬷。
  此外还有一人。
  据魏嫔胡说八道,称是她出于对社稷的忧心找寻董家人证宋良娣清誉时,她的人碰巧在宫外遇上的。
  一个于前年腊才月被放出宫,曾在东宫做过太子的随行宫人的宫女。
  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多人意料之外的人,便是宫外那户农家找来给金承徽验身的婆子——周翠菊。
  这么一个远在京郊二十多里外的婆子就算要进宫,也必定少不了层层审查。
  可魏嫔却能像召董家人进宫那般,请奏元隆帝这就把人给宣进宫了。
  可见也是提前便准备好的。
  不过既然魏嫔已经和中宫一系撕破了脸,元隆帝又默许了她的这些举措。
  自然没人蠢得站出来质问。
  而事情发展到现在,众人除了想知道这次事情的真相,便是想看当下的事态最终会是怎么样的走向。
  在询问证人之前,魏嫔先看了眼太子。
  遂环视在座诸位道:“元隆十六年七月,太后她老人家为太子赐下三妾。
  元隆十八年冬月太子与太子妃大婚,及至去岁四月中旬,此三年零七个月期间东宫后宅共计妻妾四人。
  除去前两年太子为太后服丧,剩余一年零七个月,按常理太子有妻妾四人,不至于一个子嗣也无。”
  “然事实直至去岁太子新纳一妾宋氏,于当年六月底诊出了喜脉。
  换言之此前太子妻妾四人都不曾有孕,宋氏一来,东宫便有了好消息。”
  “这会不会太过蹊跷了?”魏嫔的视线落到槛儿身上,语气别有深意。
  这个问题早在前天流言疯传的当晚,在场的人中就有人这么想过了。
  这会儿听魏嫔这么说,大伙儿面上没多少表现,心里多数也是狐疑的。
  “另外……”
  魏嫔问完那句话后继续道。
  “按妇人妊娠时间论,大公子据说是八个月半早产,然从大公子得陛下赐名至今。
  大公子的身量块头可是与‘早产’沾上半点关系?诸位就没觉得奇怪?”
  呃。
  这个问题还真没人觉得奇怪。
  一则孩子八个多月早产属于正常情况,二则太子便是个大块头。
  儿子随了他不也正常?
  “审问证人之前,太子与宋良娣可否就这两个问题为妾身等解惑呢?”
  魏嫔似笑非笑地问。
  骆峋无视其他人若有似无的视线,淡声问:“孤为何要为你解惑?”
  魏嫔没料到都这个时候了,东宫这崽子居然还摆出这么一副态度。
  她扬起的嘴角拉了下来。
  “殿下确实无需为魏嫔娘娘解惑。”槛儿站在太子的侧后方,柔声道。
  “我大靖律刑律有明文在册,凡对皇室成员有亵渎、轻慢、冲撞者,杖一百至流三千里,情节重大者斩。
  魏嫔娘娘乃后宫侍妾,这般公然质问殿下已属以下犯上,当按大不敬论。”
  太祖有训后宫不得干政,东宫子嗣涉及国本,魏嫔娘娘俨然触犯干政禁令。”
  “您也别说什么您此举便是为了国本社稷计,您若真有此大义,便不会有此一问来动摇他人对殿下的信任。
  不会一味质疑妾身的清白与殿下之隐私,指鹿为马地否定大公子的皇室血统,当众败坏皇室颜面。”
  “破坏内廷体统,失仪悖礼,违逆纲常!"
  最后一句,槛儿刻意拔高音调。
  其神情坚定,态度从容专注。
  一字一句振聋发聩,再度让众人刮目相看,上首处的裴皇后不显地勾了唇角。
  骆峋垂了下眸,余光在那抹绿松石的宫绦上顿了一瞬,笑意一闪而过。
  “宋良娣好利的一张嘴。”
  莹贵人出声道。
  “但宋良娣怕是忘了,我等虽为后宫妇人却同样是大靖子民。
  所谓位卑不敢忘忧国,我等身为大靖子民,忧心国本社稷又有何不对?”
  第229章 金承徽为何至今完璧?!
  莹贵人最看不惯立身不正之辈,在她看来东宫的这位良娣便是这类人。
  外人不清楚,她们身在后宫却是偶尔有听说东宫后宅的一些情况。
  这位宋良娣是太子妃选出来伺候太子的,太子妃于其而言有提携之恩。
  但凡是有良心的,就该知道滴水恩涌泉报。
  然宋氏做了什么?
  霸占太子的宠,太子妃受身边的奴才牵连被禁足时也没听说她出面求情。
  也没见她当着裴皇后的面为太子妃说好话,让太子妃尽快解禁什么的。
  忘恩负义的白眼狼,不外如是!
  “忧心社稷自然没有不对。”
  槛儿目光不躲不闪地接话道。
  “但前朝百官替陛下分忧尚且要提前上疏,后宫女眷也有上简疏之权。
  莹贵人想为陛下分忧可以按规矩办事,如此既能显贵人一片忠君爱国之心,又能无损皇家与陛下的颜面。”
  “然莹贵人却选择了在陛下的万寿节,当众揭出此事,妾身斗胆一问。”
  “莹贵人是想替陛下分忧,还是替陛下增忧?”
  殿中静得诡异。
  这回连元隆帝也不免对槛儿侧了侧目。
  莹贵人气红了脸。
  “你!你……”
  “行了。”
  元隆帝打断她的话。
  “是不是想替朕分忧你们心知肚明,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逞口舌之能上。
  开始问话吧,这三人都是魏嫔找来作证的,那这次就由魏嫔来问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