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赵元溪见他神情恍惚,不禁琢磨自己刚刚难道说得太过分了?
  “太后娘娘!”陶志郑重向她行了个大礼,眼泪汪汪的,“志自诩大才,却不堪至此,如今留在这里已经无用,还请太后准许志请辞归家。”
  第116章 学院来新人
  赵元溪将他扶起来,感觉头疼得厉害,只能解释,“我是让你发现自己的长处,不是让你发现自己一无是处!”
  钻胡同里不可怕,可怕的是走到死胡同还不知道回头。
  她没指望人人都能像张良、张苍那样有才干,大才若遍地都是,那他们也只会是千千万万个平凡人中的一员,又怎么会老是说良才难觅呢?
  世界上最多的还是普通人。
  他们没有过人的智慧,也可能并不十分高尚,就像是地上随处可见的砂石,渺小而普通,但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存在,这个国家才能有条不紊的运转。
  更何况,他也没自己说得那么差劲吧!
  陶志才华虽算不上是顶尖,但能进入秦国学宫,又岂真的是泛泛之辈。
  陶志神情沮丧,“太后不必宽慰小人,小人明白的。”
  你明白个锤子!
  赵元溪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你若真铁了心要离开,我并不会阻拦于你,只是回去之后,你又有何打算呢?”
  陶志嘴巴动了动,眼神迷茫,良久都没有开口。
  “既然没有打算好,那就不要轻易做决定。”赵元溪笑着道,“先回去吧!等你认真思考过后,再来告诉我你的答案。”
  陶志抬眸,“小人不知该做些什么,太后您有想让小人做的吗?”
  赵元溪道:“我想让你们做的事,那就是我正在做的。”
  陶志思考着太后正在做什么,让许义去种地,让张苍他们去收集百家思想,让张良施教于民。
  这些似乎毫无关联,又好像处处都有联系,都是与国有利,与民有益的事。
  他脑中似有什么东西炸开,眼神忽得坚定起来,“小人也想为太后分忧。”
  赵元溪挑眉,“那你想和谁比较一下吗?”
  陶志又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小人已自知不如他们,只想做些我能做到的事。”
  闻言,赵元溪认真考虑了一下,才开口道,“倒还真有件事,你绝对可以做,但我担心你可能不会愿意。”
  “太后尽管吩咐。”
  “元溪学院其实还缺先生,张良虽然找来了不少人,但那些人也就会读书写字,真论学问远不如你们,若你愿意,我倒是可以让你去学院就职。”
  “只是学院地方小,你等早晚都会是秦国的官吏,去那里实在屈才。”
  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与那些平民混在一处,所以元溪学院除了张良,至今没有任用任何一个贵族子弟。
  张良是被逼无奈,但其他人都有别的选择。
  赵元溪想用他们,可并不想逼迫他们,同他坦白一切,让他自己做决定。
  陶志听到元溪学院,便想起张良那冷淡的眼神,心中还是不免生出些愤懑。
  刚刚才和张良吵一架,如今却要去他手底下做事,陶志面色有些扭曲,只想着能再争取一下,“没有其他事,是小人能做的吗?”
  赵元溪直接道:“那你可愿去和许义种地?”
  “或者你去张苍那边,替他审阅送来的文稿。”
  “要不然你就还是跟着淳于越,继续修订文章。”
  除了最后一个,另外两个都不是很好的去处,可若还是同淳于先生做事,那和现在有什么区别。
  陶志只纠结了一会,便做出决定,“小人愿听从太后吩咐,前往元溪学院。”
  他清楚自己不是种田的料,至于张苍那边,他自己的文章都写得稀碎,如何去协助张苍,更何况还有令尹,一想起令尹,陶志就满头黑线,感觉自己头快要炸开了。
  赵元溪微微颔首,对于他的选择,并没有太大的意外,人总是会趋向于折中,元溪学院虽算不得很好的去处,但对比其他几个,至少还是他擅长的东西。
  “既如此,你便随张良一同前去吧!”赵元溪看向陶志的身后,嘴角勾起一抹弧度。
  张良缓步走了过来,余光落在陶志身上,对于他的没用,又有了新的认知。
  话都说到这个地步,他都不敢和自己正面比较一下,谁说他就赢了不了了,非被太后哄骗着来学院干活。
  陶志面色讪讪,不太好意思直面他,“此前多有冒犯,还望贤弟莫怪,志在这里向你请罪了。”
  张良淡淡道:“无妨,你跟我来吧!”
  既然他不能将自己从这位置上踢下去,那就老实替自己干活吧!好歹给自己多送来了一个人,能干活的也就更多了。
  张良同赵元溪对视,赵元溪回之一笑,谁不得说一句太后和善。
  张良沉默了,明明看着就是个好人,咋总让人觉得她黑心。
  目送两人的背影离开后,赵元溪心情愈发好了,又了却了桩事,真不愧是她!
  陶志进了学院之后,其他的儒家学子也跟着在元溪学院担了职,或多或少得都教了些人。
  阳光直射大地,冰雪逐渐开始融化,一直藏在雪地里的冬小麦也渐渐恢复了生机,开始抽芽,冒出新的绿叶。
  赵元溪见麦地长势良好,不免松了口气。
  越冬的植物最怕的就是抗不过这寒冬。
  赵元溪注意到即便已经提前做了防冻措施,除了她投放了新种的农地,其他地方的冬小麦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植株普遍矮小瘦弱,叶子呈现黄绿色,长势也十分缓慢。
  她忍不住感叹,不愧是系统出品的良种,抗寒能力比普通的冬小麦要强不少。
  赵元溪这会正向褚交代早春时冬小麦的管理措施,身后乌泱泱地来了一群人。
  长今立马挡在赵元溪身前,满脸戒备。
  “站住,你们是何人?”
  治粟内史赶忙解释,“太后娘娘恕罪,下官孙离,是秦国的治粟内史,今日来此是奉大王的命令,将这些农人带来相助于您的,以备今年的春耕。”
  孙离得了秦王的命令,从秦国上下找来农家人,可农家人实在太少,他找来的只能说是农人,有不少的种地经验。
  没办法,数百年来历代秦王皆重视法家,对于其他学派并不太重视,又加上农家以农为本,强调君民并耕,主张土地均分和其他东西公平分配,这自然引得秦国上层不满。
  第117章 吃到肉了
  这么些年来,秦国农家人不断凋零。
  他能寻到这些善于耕种的能手,已是不易。
  赵元溪看着这群皮肤黝黑的汉子,也不知是该高兴,还是该发愁。
  她看向孙离,问道,“他们可都会识字?”
  光会种地还不行,得有办法把这些种地技巧给推广出去,要是不认字,那可能会有不少的麻烦。
  孙离打包票道:“太后放心,这些人都是臣精挑细选出来的,都识得秦字。”
  赵元溪这才松了口气,招呼着他们上前,“既然都是我秦国的种地好手,不妨来讨论一下这块麦地,该如何打理更好?”
  众人各抒己见,讨论热烈,赵元溪也时不时插上一句。
  孙离虽已听说赵太后在这边种地,还种得十分好,他那时以为太后只是把命令传下去,种地由当地的农人负责,可现在他才惊讶地发现,太后才是那个真正的种地能手。
  他虽不是农家人,但作为秦国的治粟内史,平日里需要对农地和粮食进行管理,统筹全国的赋税,还有就是负责农业推广,所以对这些农业技术也有一定的了解。
  那些优秀的农业技术送上来的时候,必然会经过他的手,才能传达到全国各处。
  孙离静静地在一旁听着,越听越是震惊,水车还有水磨坊竟是从太后这里流出来的吗?
  想当初,他欲让那个叫栎的年轻人,到他身边来当副手,却被对方直接拒绝,他还为此恼怒许久,不曾想原来是人家早就有了去处。
  “孙内史,回去同大王说一声,这些人我留下了。”赵元溪回头,朝着孙离道。
  孙离回过神,连忙拱手,“诺,臣定然如实同大王言明。”
  “另外,大王还吩咐,这些人不必留在沧浪阁,臣已经让人在雍城县衙旁另选了住处,太后您若是有事,可随时传话给他们。”
  赵元溪挑眉,嬴政这是还记得她说自己没钱,既然不用自己出钱出地,那她自然是十分愿意的。
  “我知道了。”
  她转过身来,笑道,“诸位各有所长,能得诸位相助,是我的荣幸,只是许多事还有不同的意见,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得先统一目标才行,是以我会让人教你们些在这里种地的要点。”
  这些人来自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习惯和行事方式。
  种地讲究因地制宜,但同一块地显然不需要不同的声音,而是要选出最好的声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