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随缘吧!”杨春燕打了两个哈欠,闭上眼睡了。
翌日一早,五点还缺几分闹钟就响起来了,杨春燕忙把闹钟关了,推了周怀安一下,“起来了。”
“唔!”周怀安睡眼惺忪的看了她一眼,“我再眯两分钟,就起。”
“嗯!”杨春燕穿好衣裤,下床摸了摸看了看在小床上四肢展开,睡成了一个大字的儿子,凑上去亲了一下,才拧开房门出去,就听到大扫把扫地时发出的刷刷声。
家里几个老人就是这样,只要家里有事,起得最早的都是他们。
杨春燕抽开堂屋门门闩拉开了大门,“爷爷,老汉儿,你们都起来了啊!”
“嗯!”端着瓜瓢往秧草上面撒水的周父扭头,“老幺起来了么?”
“马上就起了。”杨春燕从盆架上拿了毛巾放脸盆里,端着朝灶房走,周母坐在灶膛前烧火。
“饿不饿?我热了粽子、盐蛋,饿了就先吃一个垫垫肚子。
“不饿!等会儿回来再吃。”
“要得,昨晚的剩菜剩饭多,我先把猪食煮好,等会儿再热。”
“嗯!昨晚的雨下了多久?”
“淅淅沥沥的下到鸡叫了才停。”周母把背篼里的牛皮菜抱到灶台上切了起来,六头猪崽已经半大了,两天就吃一大锅猪食,谷糠根本不够,全靠家里那些草糠搭着一起喂。
杨春燕去后院刚把水放好,周怀安就趿拉着鞋子来了,打着哈欠说道,“唉!老汉儿见你起来了,就去敲窗门喊我起来。”
杨春燕笑着把毛巾递给他,“将就用我的洗?”
“嗯!”周怀安接过把毛巾盖在脸上,冰凉的帕子刚一贴上脸,瞬间睡意全无,“舒服,早上洗脸还是用冷水巴适。”
“老幺,赶紧走了,你老汉儿他们都走了。”周母在灶房后门喊了一声。
“来了!”
两人去了前院,见周怀荣他们都来了,大伙儿有的挑篮子,有的提着背篼,有的扛着锄头,朝院门走。
杨春燕忙拿了围腰,和周怀安一起出门跟上大部队,跳过门前的水沟,穿过苞谷地,走了几条田坎路,下了一道高坎,看到下面的秧田里已经有人弓着身子拔秧苗。
“三婶,你们这么早啊?”赵慧芳喊道。
周三婶直起身子,“晌午前还要去卖豆腐豆花,早点来,趁凉快多干一点。”
周怀忠笑道:“你们人多就是安逸,八亩田要不了两天就栽完了。”
“你们人少田也少,还是一样的撒!”
老爷子看了看三房秧田里的秧苗,抬头看了看大房家秧田的那边,见田里还没人,摇摇头,扛着锄头朝跟三房隔了两块大田的秧田走去。
一行人到了自家秧田边,天还灰蒙蒙的,雨后的清晨,连空气都是润润的还带着一股土腥味,秧田里绿油油的秧苗上还挂着露水珠儿。
周父放下篮子,提起锄头说道:“我跟怀荣去把最后两亩田的垄沟挖好,差不多了你们就挑着秧苗过来。”
“我跟你们一起去。”老爷子也扛着锄头走了。
杨春燕几人将秧草绑在腰间,挽好裤腿,脱鞋踩进秧田里,半蹲着伸出双手抓住一株秧苗下部,将秧苗连根拔起,秧田里响起了拔秧苗时带动的水声。
夏天,早上的蚊虫很多,不停在身边嗡嗡作响,田里不时响起了拍打蚊虫的声音。
七个人一起动手,都是干活利索的,不过十几分钟,秧田里就放起一堆堆秧把头。
周怀军看了看,“老三,你跟老幺去打线,我再拔一会儿过来。”
“要得!”周怀山一手提了几把,上岸整齐的放在挑篮里,来回几趟将一担挑篮装满后,对周怀安说道:“老幺,走咯!”
“好嘞!”周怀安拎起几把秧把头上岸,拿起放在背篼里的拉线杆,跟着他一起去了旁边那块水田。
周怀山拆开拉线杆,在田埂上丈量了一下,将拉线杆插进水田。
周怀安拉着另一根竹竿一边放线,一边走到田埂的对面,再量一下,把竹竿插入水田插牢。
拉线插秧能保持秧苗的行距和株距,秧苗返青分蘖长密后也利于通风透光。
周怀山站在田埂上,抓起一把秧把头,往水田中央用力一抛,秧把头像绣球一样,从空中优雅的飞出落到水田里。
等把挑篮里的秧把头全都抛完后,周怀山下田,拿起一块秧把头,左手拿秧苗,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右手将秧苗分出3、4株,下秧时,食指和中指捏住秧苗根部,快速浅插入水中细泥。
插秧时,田水的深浅以刚漫过田泥为宜,水太深的话,秧苗难定根,容易漂起来。每一窝的秧苗数量要基本差不多,太少或太多都会影响秋季的收成。
周怀安拉好线回来,见周怀山在打线,便拿起一块秧把头,下田拆开,俯身弯腰,左三窝,右三窝,均匀下秧。
插好的秧苗排列整齐,横竖都在一条线上,不能出现秧苗栽得太稀或没有秧苗的现象。
周怀山打好一排,见周怀安在插秧了,拔出拉线杆,丈量一下,插入水田,朝田坎对面跑去。
第786章 802:三个臭皮匠
杨春燕妯娌几个拔了有半个小时的秧苗,把秧把头提到田边放好,上岸提起鞋子往回走。
赵慧芳看了看时间,“快要六点,吃了饭从后山走,这样快一些。”
天还是灰蒙蒙的,看样子今天是晴不了了,不过这样也好,栽秧子、捡菌子都不会太热。
杨春燕点头,“树苗栽完后,怀安带着人把那边的路修整了一下,现在从后山过去方便的很。”
张秀香笑道:“还忘了刚包那片林子,竹林出来,我们去里面转转,去年那么晚了都捡了那么多蜜环菌,今年早点去,应该还有别的菌子。”
杨春燕:“我家那块大坑里也有不少菌子,还有红菇,羊肚菌,去年我带着小倩几个下去捡了不少,有的都烂了。”
李秋月指着大路上那些背背篼的,“你们看,已经有人背着背篼进山了。”
“哎呀!”杨春燕见有不少人,后悔的说,“该早点起来把昨晚怀安写的广告纸,送大队部贴起来的。”
赵慧芳笑道:“别担心,爷爷已经贴好了,你家院门口贴着的,你没看到啊?”
“我都没仔细看。”
妯娌几个到家,周母已经把饭菜热好了,“回来啦,你们去洗脚穿鞋,我给你们盛饭,吃了再走。”
“好嘞!”妯娌几个去了后院,放水洗了脚,杨春燕回屋看了看儿子,见他还在酣睡,换上高筒雨靴出去,周母已经把饭菜摆好了。
等赵慧芳几个回家换好鞋子过来,妯娌几个吃过饭,背起背篼、带着旺财出门上山,走到树林时,就看到几个背着背篼的半大孩子,叽叽喳喳的在前面走。
有两个提着的篮子里已经装了几朵菌子了,杨春燕觉得每年雨季一到,只要一进树林,连空气里都充满了一股菌子气味。
赵慧芳拐了一下李秋月,“秋月,你幺妹端阳节咋都不过来耍啊?”
李秋月高兴的说:“老幺回来说,两口子忙着挣钱,接到我带去的节礼,就把给我们做的鞋子,猪肉、给妈老汉、爷爷买的酒和叶子烟,让老幺带回来了。”
张秀香笑道:“这下好了,以后过节,你们姐妹两个就可以走动了。”
“是啊,以后过节我也有亲戚走了。”李秋月高兴的说道,“两口子想再过几天回家一趟开迁移。
小妹说城里连烤苞谷、红苕都能卖钱,他们这次回去,想去我大姐、二姐家一趟,看看几个外甥愿不愿意出来找事做?”
赵慧芳接过话头,“秋月,你姐她们家要是有骡子的话,可以在山里收菌子,送到百草坪卖给我们家,我哥今年也要去收。”
“去年就该收了的。”张秀香气呼呼的说道,“我哥死脑筋,我跟他们说了几次,宁愿捡了来卖,也不去收,说是怕收到假的。”
赵慧芳叹了口气,“胆子小是一个,最主要的还是从我家过来有点远,这次也是我借钱给他们买了骡马,还借了几百块的本钱给他们,才答应收货来卖的。”
李秋月:“我们家离百草坪就更远了,菌子又不像块菌,今天收了明天送出来也行,菌子当天收,当天就得卖。
脚程快的,也要走大半天才能到,半夜走山路,万一出事,我可担不起责任,还是小妹的法子稳妥一些。”
赵慧芳:“这倒也是,大半夜的,哪个晓得林子里有啥野物,万一有个好歹,你姐还不恨你一辈子啊!”
杨春燕接过话头,“其实进城找事做也是条出路,不会做别的,可以跟三婶家一样,磨豆子,卖豆腐、豆花、豆腐脑,只要味道好,一样挣钱。”
“对哦!”李秋月听后都眼前一亮,“我咋就把这事忘了呢?就想着让他们去挖草药,收菌子了。”
张秀香挽住杨春燕,“春燕,我妈跟我嫂子点的豆花一点都不好吃,你说我找三婶,给点钱,请她教教他们,她会同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