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扶苏:“啊???”
他怀疑人生地蹙起小眉头:“你们,没在说反话吧?”
左右齐齐摇头。
“你们是真觉得,我下令把盐矿场的产量,和盐场的工人八二分,是对他们好?”
这个比例,周扒皮看了都要摇头吧。
但左右很明显不以为然,甚至甘冒着得罪太子的风险,给底下的士兵谋起了福利:“为何殿下您把这好差使全分给西夏人,而不分给大宋的士兵呢?”
扶苏幽幽地说:“真的是好差事么……”
但他之前鼓励过左右,要敢于向他反问。为了不浇灭他俩积极性,就采纳了这个意见。反正要是运行不好,就及时废止就好了。
结果他挑了在战役中表现突出的一千人,宣布了这个消息后,被选中的一千人立刻欣喜若狂,没入选之人则垂头丧气。
盐!那可是盐呐!
和白送金银有什么区别?
说不定,日后背着这一袋袋如雪花般的盐衣锦还乡,比什么金银财报都显赫,都气派!
而八二分账这一消息传入盐矿工人们的耳中之时,厂房中陷入了寂静。他们第一时间感知到的不是欣喜之情,而是近乎眩晕的震惊。所有人都被这天降的大馅饼狠狠砸晕了,好半天回不过神来。
他们浑浊的眼球齐齐盯着扶苏,也不说话。
扶苏被盯得背后发毛:难道是分账的比例太低,这些人不满意?二八确实太低了一点。那三七?或者干脆五五分账?
他讨价还价的话还没说出口,下一刻就被尖叫声震得耳膜生疼。和当初教云州百姓们蜂窝煤配方的情形一样,现场居然有人给他行了个“五体投地”的大礼。
自认为是“赵扒皮”的扶苏无比羞愧,闪身避开了那人的行礼。与此同时,他的心中不停地腹诽道:在现代要被挂路灯的举措,都叫做对他们好吗?李元昊,你到底把你治下的百姓压榨成啥了啊?
当然,留意到盐矿工人们其实吃不起盐的第一天,扶苏就大开了储盐的仓库,给每个供人都发了点。同时,也往灵州城中运了一部分,低价售出。剩下的才被他清点完,往汴京那边运去。
结果,光用李元昊压榨出的物资贿赂他治下的子民,就博得了无比的好名声。定下二八分账后的第一天,工人连同士兵们通力合作,一日的工作完成量就赶上了原来的三日。
若按这个进度推进下去,只怕要不了多久,整个大宋都能吃上精制的西夏青白盐,而不必吃质量更次、杂质更多的解盐了。更不必穷到在茅厕附近找盐吃了。
而一切的肇始,不过源自扶苏下的那个自以为是苛待的分配律令。扶苏心中不由感叹:马克思诚不欺我啊,就算是冷酷的资本家,比起封建领主。奴隶主,还是太先进了一点。
-----------------------
作者有话说:完蛋了,尝过了日三的甜头就日六不下去了([愤怒])
第140章
本以为会被挂路灯的二八分账模式, 最终皆大欢喜。灵州的盐矿工人、百姓、扶苏麾下的宋朝士兵、朝廷、云州诸县、狄青所率的正面对辽军队那边都十分满意。唯一会流泪的,大概也只有西夏的中枢了吧?
但出于谨慎考虑,扶苏又在盐矿附近的工厂待了几天。没想到, 竟然接到了宋军的举报:几个盐矿场原本的头目, 投降大宋后仍然仗着从前的势作威作福,动辄打骂体罚。
扶苏闻言, 立刻不走了, 掏出了白龙鱼服的传统艺能,躲在暗中观察。发现这几个管事的比举报的还要无法无天, 每日结算的时候, 光明正大克扣盐矿工人们的分成,还嘲讽“这种好事, 你以为能轮得到你?”
气得扶苏白生生的脸都青了, 一巴掌拍在自己膝盖上,“啪”地一声响。
好不容易激发了盐矿工人的积极性, 让他们对大宋初步建立起好印象。万一被这几颗老鼠屎坏了一整锅粥,可怎么办?
但要拿下他们也很容易,
扶苏甚至没有过多言语, 只一声令下, 那几个被他亲眼见到欺负工人的,都被捆了个严严实实。当着所有工人们的面,扶苏宣布道:你们这几颗老鼠屎, 去和俘虏们住一窝吧。
纵使管事们哀叫连连, 也无济于事。反而令扶苏心生疑窦:明明什么倚仗都没有, 为什么还敢仗势欺人啊?不知道时代已经变了吗?
但他转念一想,或许人都是这样子的。现在的辽和西夏,不也还没从睡梦中醒来吗?八百多年后的清朝, 更是用了几十年时间才醒神。分不清大小王的人,注定要被当成灰扫走的。
清扫了盐矿厂的门户,上下风气为之一清,扶苏的心情也转好不少。直到左右拉住他袖子,不断地提醒道“家里,家里……”
扶苏瞪大眼睛,懵懵的:什么家里?谁家?
喔!
许多电视剧中上演的场景涌入脑海,他忽然意会过来。
原来是那几个管事的家里啊。
就连宋军也在做工队伍中,他们都敢明目张胆地克扣,从前还是李元昊治下时,肯定更加无法无天。也不知这几只硕鼠的家中,藏了多少盐矿工人们血汗凝结的财富?
就算扶苏有了心理准备,但是当登门搜查的时候,他还是吃了一大惊。难怪,难怪自己提出二八分账时,盐矿区的工人们还像捡了大便宜似的呢。从前他们的劳动成果,一百份里,哪怕有一份流到自己手里么?
说出来所有人都要大吃一惊的事实。西夏灵州一个不起眼的盐矿小管事,拥有的财产居然比大宋堂堂太子都多。
发发发,不义之财都发了。
除了屋舍、花园之类的不动产,其他全部物资,如粮食和布之类的,全部就地分给盐矿工人和灵州百姓。盐则运回大宋境内,又或者运往朔州、武州等最前线。让狄青麾下的士兵,都吃上了三餐加足盐的奢侈生活。
狄青甚至写信过来:太子殿下啊,吃上了精制的青白盐,我们大宋士兵动起来的时候都更有劲儿了。甚至还有吃不完的部分,我们干脆卖到了驻扎的县里,还有辽军偷偷化妆成本地居民来买的呢。
还有这事儿?
扶苏一惊,回信问道:那你们卖了么?
当然卖了。狄青回信。借着卖盐的名义,我们把辽军的情况全试探了一通。那人不仅一点儿没发觉,还央求我们到他们辽军中去,便宜点卖给他们吃。
难道他们没盐吃?
何止呢?他们不仅没盐,连一日两餐的饭都要吃不起了。再强的骑兵没了食物,也只剩个外强中干的架子。有几个士兵还想把马当给我们,换点吃的,当逃兵跑了算了。
扶苏看得目瞪口呆。
不过,这更加证明了狄青的判断之正确。果然当初和辽国打持久战的想法是对的。过不了多久,这支临时拼凑出来应付的军队,自己就会从内部崩散开来。
到了那时候,大宋只要奉上自己准备已久的最强一击,就能轻取胜利,借着气势,一连拿下数州也不在话下。
扶苏看完信报后,顿时不担心了。
说来也巧,好像他们每一次扣开胜机的关键都和物资有关。
取下云州是因为给当地百姓送棉衣,让他们冬日也保留一口生气,直接造反。之后又因为蜂窝煤,撬开了朔州、应州的几个口子。这次套到辽军的情报的契机,则是青白盐。
怎么说呢?就还蛮符合对于大宋的刻板印象的。不过,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减少士兵伤亡,怎么不算一着妙棋呢?
扶苏看完狄青的信后,就彻底对前线放下心来了。以狄青的能耐,只要物资充足,宋军根本不会自乱阵脚,甚至还能徐徐图之。他需要做的,仅仅是不断把盐运到前线罢了。
既然前线、盐矿厂差不多都稳定下来,扶苏就故态复萌,琢磨起了另一件事——怎么优化青白盐的品质。
虽然仅凭一道自然蒸发的工序,青白盐的质量就跃居三国产盐之首,但离扶苏前世吃的那种如雪花般晶莹剔透、不含杂质的食盐还差一点。
但产地上趋于顶级,工序上还有没有机会再改善一下呢?
扶苏首先想到的是多次提纯法。过程也很简单,就是把成品青白盐再次融入水中,蒸发直到析出结晶……如此重复三四次,成品就和上辈子的食品级氯化钠没什么两样了。
但他只试了一次,就把这办法给否掉了。无他,因为灵州实在太缺水了。大多数老百姓都饮水不足,还拿珍惜的水资源精制食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