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等退潮的时候,说不定可以根据参照物分辨出行动轨迹,从而一点一点延长在沼泽区停留的时间,间接测出虫族在这里移动的极限距离。
  潮水还在不断上涨,沼泽区的边界正向远处蔓延。
  顺着水流游动所消耗的体力比逆着水流少了很多,战车的移动时也轻松了一些。
  因为挖掘和救援消耗了不少体力的虫族们抓紧时间在战车的背部休息。
  当然,它们也没有闲着。虽然出不了力,但是观察周边的环境也是可以的。
  然而,事情总不可能就这样一帆风顺,不知从何处而来的石块和树枝狠狠砸在了战车的身上。大概是当前所处地区在沼泽区外围的缘故,目前飘过来的杂物体积较小,勉强还能忍受。
  要是水流更急,障碍物再大上一圈,皮糙肉厚的战车同样讨不了好,只得避其锋芒。如果被正面击中,免不了出现伤口。
  闪躲这一过程同样会让移动速度变缓,但总的来说还在可以忍受的范围之内。
  虫族们又有惊无险地在水上漂了一段时间。
  就在几只虫族们因为疲惫而昏昏欲睡的时候,团队中唯一的一只斥候突然发出警戒的信号。
  斥候这一种族本就眼尖,它的反应显然说明附近发生了什么。
  所有虫族打起精神沿着斥候指出的方向望去。
  只见在战车斜后方十五米的水面出现了某种半透明类似于水泡的东西。它顺着水流缓缓向前飘着,因为浮在水上的部分不起眼,直到这会才被斥候的眼睛捕捉到。
  -----------------------
  作者有话说:临时发现月石不够用开不了存图的位置,作者发出尖锐的爆鸣声。
  第36章
  孤身来到未知的地域本就意味着周围随时会出现挑战。虫族们紧绷的神经才松懈下来没多久, 又恢复到了草木皆兵的状态。
  在格外湍急的水流中,一般的水泡支撑不了多久便会自行碎裂。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斥候才勉强分辨出了潜在的隐患。
  远方那只类似水泡的未知生物体正随着流水缓缓向前飘来,在这一过程中, 它未曾表现出明显的攻击行为, 而是伴着潮水随波逐流。
  它几近透明的伞盖在水面上若隐若现, 在阳光的映衬下, 隐约泛出琉璃般的光彩。看起来脆弱易碎,在浑浊的水中显得格格不入。
  谨慎起见,战车主动调整了自己漂浮的位置,主动避开了未知生物的行动路线,与之错开。
  意识到这种未知生物在行为模式上偏向于被动,在一旁观望的制空者决定主动接近获取情报。它随手从流水中捞起一截长树枝,控制自己的飞行高度向它靠近。
  等接近了, 才发现这是一只流云笠水母。
  居住在地下环境中的虫族在此之前从未见过这种东西。地下暗河中流动的皆为淡水, 生活在咸水中的物种无法在这里生存。
  这么一来, 今天恰好是虫族首次遇到这一新奇的物种。
  水母生来没有大脑、骨骼、心脏、血液和鳃,除非虫族主动撞在了流云笠水母的触手上,否则流云笠水母几乎不会对虫族造成任何伤害。
  谨慎起见, 这只二阶制空者在距离流云笠水母伞面两米远的距离停下。它有意将自己的飞行速度于水流速度保持一致,与流云笠水母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
  然后,二阶制空者调整角度, 将长树枝伸入水中,并轻轻向上一挑。
  几缕更加纤细的长丝随着它的动作挂在树枝上,上面还缠着几串水晶珠子般的透明小球。
  二阶制空者有意避开了扬起的水花,没有让它们溅到身上。
  真是不可貌相,谁能想到流云笠水母的伞盖直径仅有二十厘米左右, 下方的触手却能蔓延出较之身长数倍的距离。
  就在这时,这只原本用树枝挑着流云笠水母触手的二阶制空者却突然像触电一般猛地扔掉树枝。
  有眼尖的虫族发现,在树枝从空中坠入水中的那一瞬间骤然断裂,被凌空斩断的树枝落入水中,溅起数个不规则的水花。
  树枝断裂的部分恰好缠绕着流云笠水母的触手。
  这时,制空者才后知后觉的意识到那些半透明的小球竟然是流云笠水母的毒囊。
  那种喜好随波逐流的生物用它在水中近乎隐形的触手捕猎,且毒性极强,若是缠在猎物身上,不出片刻便能使它猝死。
  如此看来,流云笠水母周身五米内都是极其危险的,绝对不要轻易靠近,不然怕是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也多亏载着数只同族的战车提前避开,这才避免了祸端。
  先前树枝断裂的一幕都没能逃过其他虫族的眼睛,没有什么比直观的例子更有说服力。它们利用精神网将有关流云笠水母的情报记录下来,以便后续查阅。
  由于虫族它们距离沼泽区的边界并不远,所以在当天下午四点左右便成功抵达陆地。
  大概是它们的沼泽区耗费的时间太久了,以至于涨潮的时间已经结束。虫族们在沼泽区的边界观望了半天,确认水位不再上涨后才总算放下警惕。
  当前的潮水深度保持在某个固定的范围内再无变化。
  不知是不是因为距离过近的缘故,虫族们并没有发现其他就价值的情报。
  它们在搭建好营地后轮流进行修整,等到次日天亮的时候再度进入沼泽区。
  *
  翌日,从第一缕阳光落到虫族们的脸上时,它们就已经醒了。按照惯例,斥候往沼泽区的方向看了一眼,只是这一眼却让它的神情格外严肃。
  只见虫族们的面前除了潮湿的淤泥什么都没有,若不是受伤兵虫身上的伤口尚未长好,还以为昨天的潮水是过度劳累产生的幻觉。
  潮水退去的速度比它们想象得还要快。
  为了留存参照物,搭建的营地并未和往常一样拆除。团队内部唯一的伤员自觉退出行动,主动留在原地确认潮水的边界和涨潮的准确时间点。
  它将成为活着的坐标,让同伴在回程途中避免迷失方向。
  战车将同伴们收集的黏土同样留在营地,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努力减重。
  随后,剩余的虫族再度返回沼泽区。
  它们出发的时间大约为上午五点三十分。
  就连行动缓慢的战车也没有拖后腿,它在反复试验后总算掌握的在淤泥中行动的窍门,没有中途掉队。
  今后三天内,虫族不需要挖掘淤泥。在没有工作的情况下,虫族们以更快的速度来到了沼泽区中心。
  昨日因挖掘而出现的深坑早已被填平,附近一时半会找不到任何像样的参照物。除了一块大半截被掩埋在淤泥中的巨石,没有任何选择。
  就连这巨石也快要被彻底掩盖,距离再也看不见它只是时间问题。
  本着将错就错的态度,虫族们继续前进,并试图寻找其他参照物。
  在淤泥中行动本就缓慢,附近的景色看起来都是一个样,很容易失去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幸好留在营地的那只兵虫及时为它们报点,才勉强维持直线前进。
  同族之间可以相互感应也是属于这种群居生物的一大优势,让它们的复杂的情况中大幅提高存活率。
  在上午九点四十分左右,位于队列最前端的斥候首先示意同伴暂时停在原地。在它的视角中,前方隐约出现了水,意味着它们已经临近了沼泽区的尽头。
  再前方便是接壤的水域,其深度暂时无从得知。
  然后,虫族在共享完情报后再度出发。在上午十一点左右,它们来到了距离潮水不到百米的距离。
  但很遗憾,涨潮已经开始了。意识到继续前进没有必要,虫族们及时调转方向往回走去。
  它们已经来到了比第一天远得多的地方,也不算是没有收获。
  就在虫族们爬上战车的后背没多久,新一轮的潮水悄然来到了它们身旁。来自水域的未知生物夹杂在潮水中倒灌进沼泽区内,让看似平静的水面之下暗流涌动。
  大概是涨潮才刚开始,涌入的流水并没有昨天这般肮脏,勉强能够望得到底,也让情报的收集变得更加容易。
  片刻之后,昨天才见到的流云笠水母再度出现在了虫族们的面前。
  或许是距离水域比较近的缘故,虫族们遇到的流云笠水母比它们想象得更多。差不多每隔十几米,便能看见一只。
  失去了浑浊水流的遮挡,它们修长纤细的触须一览无余。很难想象,一只伞盖只有二十厘米的水母身后却拖着接近三米长的触手。
  若不是昨天战车及时距离它五米远,只怕会一不小心着了道。
  其中最小的流云笠水母伞盖直径只有七八厘米左右,触须长度一米有余。而体型最大的一只伞盖直径足足三十五厘米,身后的触手将近七米。
  在它们游动的时候,偶尔能看见几条小鱼挂在流云笠水母的触手之间,显然沦为了它们的食物。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