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三修道种田 第76节
   
         
   
   
     在曹家身上,看到另一种结局的罗老爹,终于认识到自家和平的来之不易,因而迟疑起来,不知该不该在中秋节提起兄弟团结,互帮互助的话题。
  第113章 中秋节
  松摇半夜风声壮,桂染中秋月色香。
  田集等地所过年节,有两个十五之说,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主打团圆美满的寓意,前者同吃汤圆,后者以月饼和糯米饭为主。
  到这时,便是再穷苦的人家,都会想着阖家团聚,好好吃顿团圆宴。
  罗老爹如此好面子的人,怎能例外?老早就安排起来。
  “树果,去招呼你二哥一声,明天中午来家吃饭。”
  担心老二不愿来,他思考良久,决定采用委托中间人的老办法,避免直接碰撞,免得没有回旋余地。
  幺弟没想太多,屁颠屁颠就去寻罗学云报信。
  “十五那天城里有事,你告诉爹,我去不了。”
  “什么事非要拖到十五?”幺弟问道,“城里人也要过中秋呀。”
  他眼珠一转。
  “二哥是不是不想跟大哥大嫂一起吃饭?”
  “或许吧。”罗学云转头从抽屉里取出纸包,“这是些新鲜月饼,你带回去给爹娘尝尝。”
  幺弟接过,顺手撕开一枚。
  “好甜,这是什么馅?”
  “豆沙。”
  “豆沙是什么,我还是第一次吃呢。”
  罗学云忽地想起,往常中秋家里都是随便和面,包些花生芝麻瓜子就算,只图寓意,既没心思,也没能力整些花样。
  像豆沙月饼、枣泥月饼这种根本没吃过。
  “豆沙就是用红豆磨沙作馅,你要有兴趣,可以试试用板栗、红枣、莲子作馅包月饼,屋里的面粉柴火随便你用,我不心疼。”
  “二哥最大方。”
  幺弟三下五除二,把月饼吃完,继续完成自己的任务。
  “中秋节,家家户户都团圆过十五,你不回去,爹娘怕会不高兴。”
  幺弟瞅着罗学云的神情,放低音量。
  “你知道咱爹,把面子看得比什么都重,咱娘又喜欢谝嘴(炫耀),都指着你回去团圆,日后才能挺起腰杆和外人说道。
  恒恒周岁你都回去了,这次为啥就不能看在爹娘的面子上,将就吃一顿饭呢?”
  罗学云讶异地瞧了幺弟一眼,笑道:“啥时候变聪明了,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这些天在你这看书,来来往往见了不少人,听了不少事,总是得有些长进的。”
  幺弟低着头道:“就像幺爷说的,咱爹确实糊涂,做人做事没有水平,可跟有些人相比,还算合格罢,毕竟干活卖力,把六个孩子拉扯大了。
  就算大哥惹到你,不招你喜欢,总得看在爹娘的份上罢,十五不回,过年也不回吗?”
  罗学云摸着幺弟的脑袋,叹道:“大哥和黄秀,我并没有放在眼里,我只是单纯觉得,维持表面的和气很不容易,没必要扯开遮羞布,让大家都下不来台。
  你该知道,咱爹是个不愿服软的性格,我更不会惯着谁。”
  幺弟想了想,道:“我不知道外面人的父母咋样,就我看到村里各人的爹娘,大都跟咱爹娘差不多吧,说好不好,说坏不坏,就是学着他们爹娘的样子,当一个家。
  像曹国良这样把家产都把在自己手里,防媳妇防儿子跟防贼一样的,没几个;像宏叔一样,对儿女都一般看待,不偏谁向谁的,也少。
  听评书里说,年纪大的儿子叫什么嫡长子,将来继承家业是古代都开始有的规矩,所以从前爹娘对大哥好,什么东西都紧着大哥,是自然而然的事。
  可我想,等二哥需要的时候,爹娘不会省你那一份。”
  罗学云惊到了。
  这番话无论是大姐二姐,或者堂哥幺爷,谁说他都不会觉得意外,唯有幺弟说出来,令他有种强烈的突兀感。
  就像是上高一高二的弟弟,天天不好好学习,只知道逃课打游戏,突然有天醒悟,认识到爹娘持家不易,自己不应该这样荒废,开始发愤图强一样。
  罗学云不知道是自己太迟钝,没关注到身边人的变化,还是幺弟突然开窍,突飞猛进开始明白事理。
  “你长大了。”罗学云说道,“冲着你这番话,团圆宴我就去了,不过以后,我不会再将你看作小孩,再有事,我要听到你的态度。”
  幺弟茫然道:“我什么态度?”
  罗学云笑而不语。
  好一个晴朗的中秋,各家各户都忙活起来,要做一桌不亚于年夜饭的丰盛团圆宴,所谓逢年过节,就该是这般气氛。
  罗学云捡拾些城里买的花样月饼,依次给幺爷、五佬和堂哥家送去,挨着饭点回到老屋。
  望着土黄色的小院,他陡然生出物是人非的感觉,可能是这短短大半年,见了太多人,做了太多事的缘故。
  “乖儿回来啦,饭马上就好。”罗老娘热情地招呼。
  大姐掀开锅盖,给罗学云掘了一勺糯米饭。
  “又香又软,尝尝。”
  “嗯,好吃。”
  大姐笑颜如花:“菜炒得差不多了,马上开饭。”
  方正的八仙桌,各按规矩坐下。
  老爹老娘当仁不让坐在上首,罗学云夫妻坐在东边,罗学云和幺弟坐在西边,大姐三个坐在下方。
  说归说,罗学云真没吝惜两三毛钱,他虽来的晚,却早托大姐把食材带来,桌上的大鱼大肉都是他赞助的,
  罗老爹努力想带起话题,说些日子越变越好,希望家庭和睦之类的东西,只可惜响应者众,却不热烈。
  慢慢就成了他和罗老娘的相声。
  罗老爹挨个看过自己的后人,包括一岁多的恒恒,心里越发认识到,这个家早就涣散了,自己活着还能维持表面的团圆,自己一死恐怕要各奔东西。
  他从前没想过这个问题,因为自己还能干,儿女都不放在眼里,可现在越发明白,自己已经“老了”,非但二儿比自己挣得多,连大女二女挣的钱,怕是都超过自己。
  事实上,小小的罗家,已经散成三团,大儿一家,二儿兄弟姐妹四个,还有自己老两口带个懵懂的幺女。
  什么时候造成这个结局的?
  可能是匆忙给大女儿定亲,然后把彩礼拿去接大儿媳妇,可能是说好给二儿的田地,临时反悔给了大儿。
  那个时候的自己,以为这个家靠自己撑起来的,所有的儿女都仰仗自己,所以做什么决定,都得毋庸置疑地听从自己的。
  却没考虑过孩子们自己的感受。
  想到这里,罗老爹有些意兴阑珊,再饮数盅酒,开口道:“有些话,趁着你们都在的关口,就说明白罢。”
  黄秀闻言,脸色不由一喜。
  果然俩老的,还是向着大儿。
  罗学云等人却默不作声,听着老爹掰扯。
  第114章 有子万事足(专指老二)
  农户家庭的财产,并不体现在现金储蓄的多少,更多在房屋、田地、农具、粮食、家禽等固定物上,名义是家庭共有,然而掌握管理分配权的父母,天然成为实际拥有者。
  这是曹国良能拿捏曹正钱的原因之一。
  所以儿女要孝顺父母,讨爹娘的欢心,以获得来自爹娘给予的更多好处,
  罗学风比罗学云足足大了七个年头,可以说整个童年都是在父母以唯一男丁地位溺爱中度过的,自然形成依赖父母,懂得讨爹娘欢心的习惯。
  作为第二个儿子的罗学云出生后,刚开始有撼动老大地位的可能性,紧跟着幺弟就出生,瞬间变成地位最低的那个。
  前身憋闷不会说话的性格,多少是因为夹在两个都比自己受宠的兄弟之间,苦闷无处发泄的缘故。
  彼时罗学云在罗家的地位,好比曹正钱在曹国良心中一样,属于性格软弱,却又能干活,所以爹娘使唤起来,比没长成的幺弟有用,比会耍赖的大儿好叫。
  罗学风心中可能想不明白这么多弯弯绕,却很明白如何利用,结婚之前就不说了,结婚之后,做什么事只要扯上恒恒,爹娘多半会让步。
  黄秀加强了他这种想法,并为他提供实际策略,两个人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愣是把罗老爹两口吃得死死的。
  是以罗老爹一开口,罗学风夫妻俩便窃窃对视暗喜,以为老爹要延续旧例,请兄弟姊妹多帮帮大哥。
  “我不会说话,讲不明白很多大道理。”罗老爹醉醺醺道,“心里只惦记一个事,就是一个家再怎么,都不能变成曹国良那样。”
  谁也不搭话,听他的下文。
  “可他分家,让我想明白一件很重要的事,儿大不由娘,儿女眼看都到娶媳妇出门子的年纪,再把他们当小孩,说什么东西我帮你保管着,将来再给你的话,就是糊弄人。
  老大成了家,老二分了家,老三眼看不小,马上要自己养鱼挣钱,有些账就当着所有人的面算清楚,把话说明白。”
  罗老娘隐隐觉得方向不对,可众人皆竖着耳朵倾听的严肃氛围,让她不敢打断。
  罗老爹继续道:“爹娘不能把着该给儿女的东西不放手,话说回来,儿女也不能一直都指望着爹娘,若是没成家,我还可当小姑娘小毛孩养着,若是成家分户,还要事事向爹娘伸手,也是不孝。”
  罗学风脸色刷地白了,黄秀亦是登时上脸,反观大姐几个,皆是不可置信的神情,面面相觑,不知老爹怎地忽然倒车,反踩油门。
  “打断骨头连着筋,都是我一个肠子下来的,哪能分得那么清,父母儿女之间,说这话生分了。”罗老娘赔笑道,“眼见孩娃有难处,做爹娘的咋能不搭把手。”
  “慈母多败儿!”罗老爹虎目一瞪,威风赫赫,“你难道想跟曹国良家一样,让村里人笑话一辈子!”
  罗老娘呆呆道:“咱孩娃孝顺,不会学那曹正钱。”
  “孝顺?你给我说说,哪个孝顺?”
  罗老爹吼道:“咱家家底啥样,谁心里不是明镜似的,给老大说亲,连起两座屋子,外面欠了多少钱没还?可恒恒周岁办酒,来的钱都让老大收了去。
  罗学风,你给老子讲讲,凭什么敢张口再要老子出钱,给你添置家具!”
  天雷滚滚,罗学风尚处于狮子吼余波中,一时间反应不过来,下意识看向罗学云。
  大姐等人瞧见,气氛顿时微妙。
  黄秀完全免疫,抱着孩子,哼哼唧唧道:“恒恒周岁才来多少钱,怕是连普生满月酒放的烟花钱都不够,话说到头,谁家孩子立门户,爹娘不贴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