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抬头一看,是同住在西巷的熟面孔老李。老李一瞧见他怀里抱着的羊毛缎、皂块,还有肩上挑着的两筐蜂窝煤,眼里瞬间满是羡慕,忍不住叹道,“你这又是往家里拿钱,又是往家里拿东西的,可真是羡煞我等,早知当初,我也该学一门手艺在身,现下怎么着也能进城里工坊做事。”
现在赢州城工坊可不少,木坊、皂坊、羊毛坊,还有做烟火炮仗的、酿酱的、做蜂窝煤的……那真是应有尽有。在里面做事的工人,说出去哪个不被人羡慕?且不说每日最少三十文的工钱,做得好还有额外奖励,到了年底另有红包,还会根据一年的表现,奖励匠坊出产的东西,都是外面人惊着抢着要花大价钱都难买到的好物件。
那日子,谁看了不说一声羡慕?
就说眼前的王木匠,在赢州住了大半辈子,从前不过是个靠帮人修补桌椅度日的穷木匠,刨子磨得发亮,手艺却没多少用武之地。毕竟前些年赢州萧条荒芜,百姓连肚子都填不饱,哪有闲钱修家具、打新物件?
他守着一间漏风的小破屋,日子过得紧巴巴,冬天一来,连块厚实的布都舍不得买,夜里只能裹着打补丁的旧单衣,缩在冷木板床上等天亮。
可自打赢州来了位厉王,一切都变了。赢州城像是被施了法术,城池拔地而起,铺子越来越多,几年过去,城中匠坊更是遍地开花。
木器工坊便是其中之一,王木匠的日子也跟着翻了篇。
当初工坊差人招工,他揣着老刨子自告奋勇报了名,没成想真被选上,还能在匠坊里当师傅,管吃管住不说,一个月还给一贯工钱。他做事踏实又仔细,没几年就升成了匠头,手底下管着十几个后生。
如今的王木匠,早不是从前那个愁眉苦脸的老木匠了。每日清晨,他揣着白面馒头,踩着晨光走进工坊,开始教后生们刨木、找榫。
手里的老刨子推得又快又稳,木花簌簌往下落,遇着学的慢的后生,他也不恼,拿着木尺一点点比划着教,“榫头要对准卯眼,差一分都不行,咱们做木匠的,就得耐住性子,讲究个严实,物件做得牢,心里才踏实。”
前不久工坊赶制一批大货,王木匠带着手底下的后生们连着几日加班赶工,连饭都在工坊里对付。管事见他辛苦,除了正常工钱,还额外给了一笔赏钱,也正是凭着这笔赏钱,再加上今日刚领的工钱,他才敢一次性买这么多东西。
这些物件,若是他自己一人过活,是万万舍不得买的。可前不久,他托同乡把远在乡下的妻子和一双儿女都接来了赢州城,如今一家人团聚,这些东西自然都是为家人准备的。
转过街角的杂货铺,他想起家里的油快见底了,便进去买了半升油,路过肉铺时,又拎起一早便让人留着的二斤猪肉,这肉是给孩子们补身子的,从前在乡下,一年到头也难得吃上一回。
东西总算买得齐全,王木匠怀里抱着,肩上挑着,身上堆得满满当当,却半点不觉得累,反倒浑身是劲,脚步都比往常快了些,只想赶紧往家里赶。
他这辈子,前半生苦惯了,肉没吃上几回,油更是省着用。可如今不一样,不仅在赢州城有了宽敞的房子,能天天添油吃肉,孩子们来了还能去学堂念书。
隔着老远,早在门口眺望的儿女就一蹦一跳过来帮着接过东西,转身便往家中跑,“娘,爹爹回来了,还有肉。”
妇人从点着煤油灯的厅里出来,“当家的,快来喝杯水歇歇。”
王木匠喝完水,擦了擦嘴角,“我打听了,过不久城里新建的匠坊要招人,不拘性别都可以去试试。”
“匠坊是做什么的?我粗手粗脚的,能要我吗?”妇人满心忐忑,匠坊工人可是香饽饽,她同那许多人竞争,心中可没底。
“说是做什么蚝油,你做鱼酱手艺好,这生蚝不也是海里的东西,你不行谁行?”王木匠对自家屋里人的手艺可是一千一万个放心。
“那我到时就去试试,”妇人一脸憧憬,“要是家里有两个匠坊工人,日后大儿娶妻可再不用愁,还能给小女攒一笔嫁妆呢。”
说着,她又愁起来,“我们都进工坊了,大儿小女可咋整?”
他们家中无老人,连搭把手的人都没有。
“不用操心,王府又建了一间学堂,专收五岁以下幼儿,白日有专人看顾,还能教几个字,我们晚间下工去将娃接回来便是。”王木匠看了一眼儿女,笑着道。
“当真?”妇人喜出望外,“束脩可贵?女儿也能入学?”
“不用几个钱,”王木匠说起来亦是高兴得很,“学堂收学生可不分男女,听城里的老人说,原本曾有不愿送女子入学的人家,王妃手下的人亲自上门,压着他们将人送进了学堂呢。”
“这般霸道?”妇人惊讶。
“可不能这么说,学堂建好只时,王爷就放出了消息,学堂学子男女不限,他们却是老顽固,想着女子无才便是德,死扛着不愿送女儿上学,“王木匠不觉得他们做得对,”这哪成啊,王府的绮华姑娘和赫姑娘现在可是管理一州的大能人,比许多男子都强,赢州这般多女儿,说不定也能出许多同她们一般厉害的呢。“
妇人点点头,觉得自家老头说的话再正确不过了。
非她孤陋寡闻,寻遍大梁,怕是也只有赢州学堂能冒天下之大不韪设立让女子入学的学堂。
果然,还是他们赢州城的王爷和王妃最厉害,也难怪现下整个交南,但凡有些打算的,都往赢州城聚集而来。
她这可不是空话,自城内工坊连片建起,种种利民政策落地,赢州城好谋生的名声便像撒了种的草木,顺着官道商路往周边州府蔓延,不仅邻近州府的百姓拖家带口赶来,隔着十万大山的蒲州穷苦百姓也听闻消息,推着独轮车,挑着破布包,一路风餐露宿往这儿奔。
第255章
赢州城外一里远处, 一处村庄静静伫立在缓坡上。不同于城中规整的瓦房,这里的屋子多是圆顶土坯房,屋顶铺着晒干的茅草, 墙根下堆着整齐的柴火, 门前挂着风干的兽皮。
院里老槐树旁,静静伫立着一间马厩, 里面拴着几匹鬃毛油亮的马,两个穿麻布衣裙的族人正围着石磨打转,磨盘里是刚收的新麦,粉簌簌落在竹筐里, 空气中飘着淡淡的麦香。
这里是乌肃族的聚居地, 作为夷族中善驯兽狩猎的部落,他们从前世代住在深山,靠捕猎猛兽、采集野果为生, 日子过得朝不保夕。直到迫不得已搬到山下,被赢州城收留, 族人才真正过上安稳日子。
他们无数次对着山神祭拜, 感谢这份运气,如今再不用扛着猎刀与熊罴搏斗, 不用为了一小袋盐、一尺布而拼命, 更不用看着孩子因缺粮饿肚子而揪心。
住进村庄后,族人们凭着驯兽的本事, 成了赢州城的畜牧能手,有人负责驯马,养出的马儿温顺有力,既能拉车又能骑乘,成了城中商贩、农户最爱的脚力。有人专管养牛, 黑牛、黄牛散养在村外的草地上,春种时能帮着农户犁地,秋收后还能产奶,给孩子们补身子。
更多人则在羊圈里忙碌,雪白的羊群像云朵似的铺满山坡,剪下来的羊毛一车车往城中运,这些羊毛正是羊毛工坊最缺的原料,纺成线、织成布后,又成了百姓身上暖和的衣衫。
而乌肃族人还养了许多豚,从前豚肉带着股腥膻味,没多少人爱吃,族人也只敢少量饲养。直到王府给他们传话说在豚幼时劁了它,再调整饲料,就能去腥膻味。
大家原还当是流言,没成想族里有胆子大的人试着将豚劁了后,再每日喂些野菜、麦麸,偶尔还掺点工坊剩下的豆粕,没成想养出的豚长得又快又壮,不仅很少发情、攻击,宰了之后,肉竟真的又嫩又香,半点腥膻味都没有。
赢州城的豚肉一下子成了香饽饽,虽说比不得贵族喜爱的羊肉金贵,可胜在价格便宜、肉质鲜嫩,普通百姓都买得起。
如今的赢州城,马队在街道上往来穿梭,牛群在田间耕作,羊毛工坊日夜不停,肉铺里的豚肉更是天日日不断,连最贫困的人家,三五不时也能攒些铜板,去肉铺割上几两豚肉,回家炖锅肉汤,给孩子解馋。
乌肃族作为制造这景象的一员,脸上日日挂着笑,从前靠打猎搏命,如今靠养牲畜安稳度日,这样的日子,比山神保佑的还要好。
阿依挎着竹篮走进院门,先去豚圈看了一圈,见食槽中尚未吃完,豚摊在豚圈一脚干净的地面上呼呼大睡,笑了笑转身往正屋去,才进门就见丈夫阿以西正坐在屋角的矮凳上,手里削着一根木矛,从前狩猎用的家伙,如今不用来搏兽,倒成了给孩子做玩具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