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她在云中停留。
  就近处理云中与雁门、代地的诸事务,也在空余时间看望庞煖,一老一少就这样谈天说地,直到他精力不济。
  很快,蓟城破的消息传至云中。
  那日知韫正让人摘了新鲜的榆钱来做窝窝头吃,庞煖精神甚好,也坐在庭院里看着她们清洗榆钱,听闻了悬星使快马传来的消息,他先是微微一愣,而后露出笑意。
  “又定了一地。”
  他问,“李牧攻楚可还好?”
  “顺利着呢。”
  知韫闲着没事,也凑过去摘榆钱,闻言只笑嘻嘻道,“负刍是靠着刀剑、踏着鲜血登上的楚王之位,如今国内动荡着呢,咱们又不指望一战灭楚,只是夺几座城池而已,有王、李二位大将,岂非是马到功成?”
  “那就好,那就好。”
  庞煖慢腾腾地点点头。
  李牧从前一直在代地、云中一带,入秦后唯一一次用兵,就是太子策划的对匈奴之战,如今南下参与攻楚,既能为秦立功,也能与秦国的武将磨合,真正融入进去。
  如此,他也能放心了。
  “明年就要攻魏了吧?”
  他喃喃道,“魏国孱弱,战略要地已失,又数次献地于秦,唯有一个大梁易守难攻。”
  庞煖并未参与秦王在章台殿召开的灭魏军事会议,但以他征战多年的优良军事素养,大抵也能猜测到会议内容。
  大梁确实城高墙厚,可它介于黄河与鸿沟之间,地势低洼。
  老将军闭了闭眼,低声道,“若用……水攻……”
  “不用水攻。”
  他微怔,却见太子对他眨眼轻笑,“庞翁大约还不知道,少府研究了一样秘密武器,我离开咸阳时,少府才将好消息递至阿父案前,想来明岁攻魏时,应当就能用上了。”
  ——想要合情合理合乎逻辑地搞出黑火药来,她容易吗?
  庞煖茫然。
  他想象不出来,有什么武器能轻易地破开大梁的城门。
  “是一样很神奇的东西,就像天上的雷落在地上,论起威力,开山破石不在话下,日后修渠大约也能容易些。”
  知韫比划了一下,又遗憾道,“只可惜,它眼下尚需保密。”
  “应当的。”
  庞煖亦有些遗憾。
  不过,若能不用水攻之策,免去大梁城中数以万计的黎庶伤亡,也是一件好事,不是吗?
  死的人多了,仇恨难消。
  “能用来开山修渠?”
  老将军犹豫几息,道,“那我若是安葬在殿下要修的渠附近,来日是否能亲眼见识呢?”
  知韫不意他会突然谈起死后安葬之事,不禁稍一怔愣。
  “殿下不必伤怀。”
  庞煖见此,温声安慰,“人寿有终,我今年已经八十七岁了,为将者,若能如我这般,其实也算是一件幸事。”
  他没有战死沙场,也没有死于猜忌,虽说赵国亡了……
  但人生哪能没有憾事?
  “嗯。”
  知韫点点头,抿出笑意。
  “会的。”
  她没有再说话,只专心料理榆钱,庞煖大抵是精力不济,也没有再说话,只静默地看着她。
  及至傍晚,榆钱窝窝出炉。
  “真好吃。”
  庞煖拿着一个热腾腾的榆钱窝窝,掰下一点放在嘴里抿着,品味着榆钱与小麦的清香。
  “我也觉得好吃。”
  知韫怕烫,榆钱窝窝正在她两只手的指尖跳舞,闻言笑吟吟道,“在咸阳的时候,我偶尔也会让人摘一些榆钱或是槐花,然后将阿兄和弟妹都叫来,大家一起做成窝窝或者饺子,再请阿父阿母他们一起吃。”
  半大的孩子,哪里做得像样?没一会儿就玩了起来,等到最后,只能委屈巴巴地看着兄姊们吃着模样漂亮的,期待着能把人给看得心软了,分给他们几颗漂亮的。
  就是不怎么长记性。
  下次亲子活动,还是会起玩心。
  嬴政见了,都忍不住跟她嘀咕,说这群小孩都是跟她这个阿姊学的,回回都是光认错,但下次还是我行我素。
  知韫:“……”
  讨厌。
  再翻她旧账,那她也翻了。
  庞煖慢慢吃着手里的榆钱窝窝,听着太子殿下盈着笑意的嘟嘟囔囔,觉得十分开胃下饭。
  真好啊。
  是在爱里长大的孩子。
  夕阳渐渐西下。
  余霞即将收尽的前一刻,是天际的霞光最为灿烂的一刻。
  “他们都很爱殿下。”
  他慢吞吞地慨叹,“我有时候也在想,若我能晚生个三十年,不,若能晚生二十年,也一定如李牧那样为殿下披甲上阵、开疆拓土。”
  知韫微微侧头,没有说话。
  “可是我又想啊。”
  庞煖低声呢喃,“若我果真晚生了二十年,就不能在武灵王的麾下效力了,那也是一位很好很好的主君啊。”
  他这一生,侍奉过三位赵王,虽有先悼襄王与赵王迁这般听信谗言猜忌于他的庸主昏君,却也有武灵王这样的一代雄主,若非沙丘之变,他大约也会继续为惠文王和孝成王效力,惠文王也是一代明君呢。
  他其实比李牧要幸运一些。
  庞煖想。
  他也是遇到过好主君的。
  只是他活得太久太久,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位赵王取代一位赵王,一代不如一代,最后的最后,连赵国也亡了。
  不过不要紧,李牧的前半生虽不如他,后半生却比他要幸运。
  “现在这样,就很好。”
  在他年轻的时候,有武灵王与他君臣相得、让他一展才华,在他即将故去的时候,又能见到秦王政与太子姮,不必再为赵地黎庶担忧。
  “殿下。”
  他缓缓合上眼睛,声音轻飘地几不可闻,“赵地的黎庶,就托付给殿下了。”
  ——“好。”
  第892章 大秦(106)
  庞煖的丧事办得低调却隆重。
  知韫下令以军礼将其下葬,并亲自为其撰写祭文。
  军士抬棺,黎庶送葬。
  “多谢殿下。”
  出殡之日,庞煖的子孙身着丧服,满是感激地对着知韫一礼。
  时人看重身后之事。
  一介降将,未曾为秦立下大功,却能得这般死后哀荣,无论太子是否有安抚赵地的目的,他们都感念于心。
  说句不好听的,换做赵国仍在,赵王也未必愿意给这份恩典。
  (怨念颇深地碎碎念念.jpg)
  “这是庞翁应得的。”
  知韫微微摇头,只道,“庞翁拱卫云中多年,是华夏的功臣。”
  云中城是庞煖守护多年的地方,不仅将士们敬仰这位统帅,城中黎庶亦感念他的庇护。
  至于她……
  庞煖归秦不过寥寥几载,她对他敬重归敬重,但要说有多深厚的情分,那就有点假了,很多事,都是做给活人看的罢了。
  别的不说,李牧还在攻楚呢。
  再者,当年云中、雁门、代地未有大战而归降秦国,驻守此地的胡刀边骑实力得到保全。
  这就有点棘手。
  将他们全部解散放归吧,不信任的意味未免太明显了,容易“伤”了赵地的人心,再者,当时赵国余孽未清,将这批精锐放归,万一被他们收拢着跟着叛乱就麻烦了。
  因此斟酌考虑之后,知韫将李牧和司马尚召回,亲自来接手这支胡刀边骑,放了部分人归家,保留其中精锐。
  其实称得上是冒险。
  但刘秀收编铜马军之时,为安抚人心,尚敢单骑劳师、推心置腹,她难道不敢效仿吗?
  所幸,结果是好的。
  ——只能说有赵王的对比在前,这群将士可太吃这一套了。
  她和嬴政商量过,这次攻楚只让李牧带着亲卫南下,领秦军作战,等到灭魏的时候,会调胡刀边骑南下参战。
  魏国孱弱,大秦的容错率高,正好拿来让故赵边骑与秦军磨合。
  六国在时,有国界之分,因为各种原因,合纵攻秦就没成过。可若六国亡了,没了国界之分、有了共同的仇人,联合起来就诚心多了。
  可若在大秦灭魏、灭楚之时,均有故赵的名将与精锐参与呢?
  能分化一点,是一点嘛!
  也因此,在得到庞煖病重的消息后,知韫亲自往云中跑了一趟。
  有点真情实感,但不太多。
  更多还是做给庞煖的旧部亲故、赵地黎庶和其余已经归降大秦或可能归降大秦的人看的。
  她这般想着,又态度和煦地宽慰庞家人几句,让他们安心守孝,尤其是庞煖的曾孙辈,等出孝再到她身边任职。
  ——庞煖曾孙辈的庞妟、庞旻和李牧孙辈的李左车都已经被她调到身边充任羽林郎。
  “唯。”
  庞家人再次感激道,“多谢殿下厚爱,愿为殿下效犬马之劳。”
  知韫微微颔首。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