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综合其它>偷愉> 第25章

第25章

  难道是恭维?”
  “不、不是。只是我记得按照时间宣讲会已经开始了吧?”
  “本来是安排了《童年》的一个实习编辑协助,临时联系不上了。我需要人手。”
  “哦~需要壮丁。我懂了。”
  陈以声脚步微顿,侧首看她,声音低沉了几分,清晰地补充道:
  “不,是希望你来陪我……”
  话音未落,两人恰好行至事业单位人才引进宣讲会的区域入口。此处人潮汹涌,一股巨大的推力猛地袭来,瞬间将两人冲散。
  “陈以声!”
  几乎是本能反应,比思考更快,池锦脱口喊出了他的名字。
  一双有力的大手将她拉到身旁。
  “我在。”
  池锦心有余悸地回头望了一眼,轻吁一口气:“人真是太多了,年年都这样。”
  陈以声没有回应她这句感慨。他不知她是否听清了他那句未竟之言。而以他的性格,绝不会再将同样的话重复第二次。
  “走吧。”他松开手,示意前方。
  “嗯。”池锦点头跟上。
  那年秋招宣讲会,下雨,暴雨。台下听众稀疏,每个人的面孔他都看得分明。
  湿透的发梢黏在额角,外套洇出深色的水痕,像一只在滂沱大雨中迷失方向、误闯进来的小兽。
  以没有人情味著称的他鬼使神差让同事送去一条毛巾。
  那双眼睛里的专注,亮得惊人。互动环节她提出的问题,角度刁钻,见解独到,竟隐隐切中了专栏的核心难点,让他心头微震。
  会后她来,他维持着惯常的疏离姿态,佯装淡定。
  “谢谢你们的毛巾。”
  他伸出手,自己也瞥见那枚戒指。
  他第一次觉得,这枚戒指,和这个“已婚”的身份,是如此碍眼。
  “你是个好编辑。如果我去钟心,非《面孔》不可。请您记住,我叫池锦。”
  她扬起脸这样说。
  第23章 .沉响如晤
  文学院学院楼的小礼堂后台,弥漫着旧书页、灰尘和淡淡消毒水混合的独特气味。灯光略显昏暗,几束光柱穿过幕布的缝隙,在地板上投下光影。道具箱、未拆封的矿泉水、散乱的宣传册堆放在角落,构成后台特有的凌乱背景。
  负责对接的学生会小同学是个扎着高马尾的女生,抱着签到本:“学长学姐,你们真的不紧张吗?我看你们还有说有笑的。”
  “紧张肯定是有的。你要相信你眼前这位学长,”池锦朝陈以声的方向抬了抬下巴,“他厉害着呢。有他在的场合,天塌下来也有他顶着,出不了大岔子。说起来,我当年就是被他那张嘴给‘骗’进钟心的。也是在宣讲会上,不过是在我们新闻学院楼。”
  小同学的眼睛亮了起来:“真的吗?学长当年讲了什么这么厉害?”
  池锦没有立刻回答,反而被记忆里某个清晰的画面击中。她微微歪头,笑容里多了点感慨:“那天……下雨了。”
  “我记得。”陈以声接过话茬,正低头调试着麦克风的接收器。他没有看她们,侧脸在昏暗的光线下轮廓分明,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两人耳中,“当时你的伞在路上坏了。”
  池锦很意外他居然记得:“哈哈,看来淋成落汤鸡了很难忘记。”
  “会后你把毛巾还给我了。”他淡淡
  提到毛巾,池锦又一笑:“直到今年秋招我才发现,原来那杂志是公司准备的赠品,看来这两年库存还没清完呢。”
  听到这里,一旁的小同学也咧了咧嘴:“看你们不紧张就好,学长,快准备上台吧。加油加油,肯定没问题。”
  陈以声微微颔首:“谢谢。”
  这时,前台传来工作人员示意准备就绪的声音。
  “加油。”池锦低声说。
  “放心。”他回过头看了池锦一眼,微微勾了勾唇角。
  文学院的小礼堂不算宽敞,此刻却座无虚席,连后排的空隙和两侧的过道都站满了学生。与外面招聘会的喧嚣截然不同,这里沉静而专注。
  陈以声站在讲台中央,身姿挺拔如松。他没有用花哨的ppt动画,背景是简洁的深色底,衬着《面孔》杂志几期经典封面的缩影。灯光落在他身上,勾勒出清晰的轮廓,也柔和了他平日略显冷峻的线条。
  池锦找了个靠近台前的幕后位置坐下,心脏还在为那句未听全的话微微加速跳动。他当时想说什么?他主动说“那天”,说明他也对他们的初见印象深刻。还有刚才文学院小同学一句八卦的调侃“你们只是上司和下属吗”,说者无意,听者倒是真的心猿意马起来。
  她深吸一口气,努力将注意力集中在台上。
  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依旧是那副沉静磁性的声线,不高亢,却很有穿透力。
  “深度报道的核心,不是猎奇,不是煽情,而是理解。”陈以声的开场白简洁有力,没有任何寒暄,直切主题。他目光扫过台下,沉稳而包容。
  “理解时代洪流下的个体命运,理解复杂人性中的幽微光点,理解事件表象之下盘根错节的脉络。”他语速平缓,每个字都像经过千锤百炼,“这需要耐心,去等待一个故事向你袒露它的内核;需要勇气,去直面可能的不堪与沉重;更需要敬畏,对真相本身那不容亵渎的尊严,对你笔下所描绘的每一张面孔背后的人生,对那些将信任交付于你的读者。”
  没有油腻的堆砌术语,而是信手拈来《面孔》过往的几篇经典报道作为案例。池锦惊讶地发现,他选取的正是自己准备时深度拆解过的那篇标志性报道。
  只见他从容不迫地,将这篇报道层层剥开,娓娓道来。
  他讲述采访对象如何在绝境中坚守微光,讲述记者如何在重重压力下守护真相的尊严,讲述一篇专栏如何成为撬动改变的那根杠杆。
  池锦听得入了神。她以为自己已经吃透这篇专栏,但在陈以声的讲述下,那些她熟悉的细节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更深层的意义。
  他的讲述,比她修改后的框架更加凝练、更加有力、更加直击人心。
  台下鸦雀无声,只有他沉稳的声音在流淌。学生们专注地听着,眼神里充满了被吸引和被点燃的光芒。池锦甚至看到前排几个女生,目瞪口呆,完全沉浸在他的讲述里。
  “所以,深度报道的价值,不在于它有多轰动,而在于它能否引发思考,能否建立连接,能否在喧嚣中留下一点沉静的回响。”
  陈以声做出总结,声音依旧平静,却带着一种掷地有声的重量。
  短暂的寂静后,礼堂里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进入提问环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们的问题五花八门,从职业规划到具体业务,陈以声都一一耐心解答,逻辑清晰,见解独到。
  这时,一个戴着厚厚眼镜的男生站起来,问了一个相当犀利的问题:“陈主编,您刚才提到‘耐心等待故事袒露内核’。但在这个追求速度和流量的时代,媒体真的还能等得起吗?”
  问题一针见血,直指当下媒体行业最核心的痛点与困境。台下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陈以声身上,等待着他的回答。
  “好问题,你说的是《面孔》如何平衡深度与时效性的矛盾。这让我想起,就在两年前,同样是在秋招的宣讲会上,也有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相似的问题。”
  池锦的呼吸瞬间屏住!他……他竟然记得?!
  “她问:‘在信息碎片化的冲击下,深度报道的坚守,意义何在?’当时我的回答是:‘正因为碎片化、浅表化成了主流,才更需要有人慢下来,去挖掘那些被速度掩盖的真相和温度。’两年过去,我依然坚持这个答案。速度很重要,但《面孔》选择的是深度优先。我们相信,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值得等待,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需要定力,也需要选择。”
  他当然没有说出池锦的名字,但每一个字都像敲打在她的心上。他不仅记得她的狼狈,还
  记得她提出的问题。
  台下再次响起掌声,为这个精彩的回答,也为那份坚守的信念。
  宣讲会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学生们涌向讲台,希望能与陈以声有更多交流。
  她看着陈以声被热情的学生们围住,他耐心地解答着问题,偶尔颔首,姿态依旧从容。他抬起手示意某个方向时,那枚简洁的银戒在讲台的灯光下,反射出一道冷冽而醒目的光芒,清晰地刺入池锦的眼底。
  她知道那是掩人耳目的道具。一个为了避免过多无谓的私人关注,一个为了在职场中竖起一道无形的屏障而存在的道具。但那道光芒,一如初见时那般清晰,也一如初见时那般,在她心头划下了一道微妙的、带着距离感的痕迹。
  直到下一场企业宣讲的时间临近,学生会的同学开始清场,热情的学生们才依依不舍地散去。陈以声和池锦终于得以脱身,离开了小礼堂。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