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幸而这公园位于公司背侧,与日常通勤的方向相反,也算是一种灯下黑。
一小时过得有惊无险。除了柯基突然对一只鸽子产生兴趣、差点拽着她冲进灌木丛这个小插曲外,总体还算顺利。
她成功避开了所有可能熟悉的身影,踩着渐沉的暮色,将意犹未尽的狗子安全送回家。
饥饿感适时地袭来,胃里空落落的。
她看着来之不易的四十块钱转账,左右脑激烈地互博着,要不要去吃碗面?真的很饿!可钱真的赚得很不容易。
最终她看着余额咽了咽口水,劝自己不如借此机会减减肥。
赚钱不易,尤其还撞上了倒休,真正的周一竟还在明天。
现在每一分钱都得掰成两半花,池锦咬着牙,给自己排满了家庭作业。
周日遛狗,周二在家门口的地铁口发传单,周三硬撑着熬到后半夜,对着刺眼的屏幕,为两个大学生代做ppt,直到眼睛干涩发痛。
连轴转的疲惫像湿透的棉被,一层层裹上来,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终于捱到周四,白天任务同样繁重,她暗自决定晚上必须好好休息,缓一口气。
下班时,却遇到一位不速之客。
第35章 .独当一面
周四上午的讨论会,椭圆形的会议桌旁,稀稀拉拉地坐着一半多人,几位老编辑慢悠悠地端着茶杯进来,仿佛只是来参加一次例行公事的闲聊会。
看着众人漫不经心的样子,池锦深吸一口气。她站在白板前,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淡定一些。同为小组长的段兴澈坐得离她最近,只是还得由师父来掌局。
“各位编辑,上午好。”池锦清了清嗓子,“非常感谢大家能按时来参加这个讨论会。关于我们小组改革未来内容方向和协作模式,我想听听大家的想法……”
她的话还没说完,一个老编辑就慢条斯理地开口了,眼睛都没完全从茶杯上挪开:“小池啊,不是我们泼冷水。改革改革,上面喊了多少年了?哪次不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折腾的还是我们下面干活的。要我说啊,现在月刊销量虽然跌,但也稳住了基本盘。何必呢?瞎折腾。”
段兴澈和池锦对视一眼。
只听立刻有人附和:“就是,现在流程都熟了,突然要大改,增加工作量不说,效果谁能保证?万一改差了,读者不买账,广告商撤资,这责任算谁的?”
郭鑫眼神闪闪躲躲。
池锦心里一沉,开局不利。段兴澈先开口道:“两位老师说的都在理。正是因为大环境不好,我们才不能坐以待毙。基本盘是会慢慢流失的,我们必须主动寻找新的增长点……”
小段说得有些急切,反而显得不够有说服力。
“新的增长点?说得轻巧。”资深编辑钱姐嗤笑一声,手指点着桌子,“热点追不上自媒体快,深度做不过财经周刊,我们的优势在哪?就靠你们两个小年轻空想几个点子吗?”
这话就有些刺耳了。段兴澈忍不住想反驳,被池锦用眼神制止了。她看到郭鑫想开口,但被旁边一位老编辑瞥了一眼,又有些犹豫地闭上了嘴。
会议室陷入了短暂的尴尬沉默。池锦感到脸颊发烫,手心冒汗。她预想过困难,但没想过他们说的这么直接。三位副主编都不在,“小组长”只是个名头,这些老油条批评起他们俩来一点不留情面。
就在气氛几乎要凝固的时候,洪亮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至少她还在思考《面孔》的优势在哪里,而不是干脆躺下承认失败。”
所有人循声望去,只见杜燕妮不知何时倚在了门框上,双臂环抱,目光忿忿地扫过全场。她显然并不只是路过,而是在门口听了有一会。
她旁边站着陈以声,他没有进来,也没有出声。
几位老编辑下意识地坐直了些,脸上的轻慢收敛了不少。
不过杜燕妮并没有走进来,只是看着池锦:“池锦,继续。把你的具体构想和大家说一说。你们几个,一个接一个来说。什么都说不出来,别说在a组混吃等死,彻底从《面孔》滚蛋!”
池锦没想到杜燕妮居然会出言相助,她先是激动,然后目光也坚定起来:“我刚才有些没说清楚。我知道各位老师资历都比我深,说要改革,但我绝不是要否定大家多年的经验和成果。恰恰相反,我和段组长认为改革最离不开的就是各位的底蕴。”
段兴澈心领神会,立刻起身拿起笔:“比如赵编辑,您深耕文化领域十几年,认识多少学者、艺术家?如果我们不做简单的书评影评,而是由您牵头,做一个‘大家访谈’系列,深度对话这些文化名家,挖掘他们与时代的关系,这是任何自媒体短时间内都无法复制的内容深度!”
郭鑫也终于开口:“我赞成,深度、纵横度、连贯度都有,我觉得可以试试。”
赵编辑的表情柔和很多。
池锦乘胜追击,又看向刚才发难的钱编辑:“钱姐,您跑财经口多年,对经济趋势和企业沉浮的理解远超常人。如果我们不做枯燥的数据解读,而是由您主导,做一个‘风口背后’的栏目,深度剖析热门行业里的冷思考,或者聚焦传统企业在转型中的阵痛与探索,这难道不是我们《面孔》该有的深度和格调吗?”
钱姐皱着的眉头微微松开,没有立刻反驳。
池锦越说思路越清晰,语速加快:“我不是要大家去做不熟悉的东西,而是希望借助各位老师的专业知识和人脉,把我们擅长的东西做得更深、更透、更有不可替代性!栏目的形式可以灵活,可以打破月刊和的壁垒。重磅深度在月刊首发,精华观点和延伸访谈在持续发酵。
段兴澈忽然来了点子:“甚至可以尝试制作简短的音频或视频片段,由各位老师们亲自出镜解读,增强读者粘性和互动……”
杜燕妮朝池锦点了下头,然后关上了会议室的门。
池锦又重新掌握了主动权:“一言以蔽之,我们需要改变的不是方向,而是方法和心态。这几年《面孔》一直在尝试从被动等稿、编稿,到主动策划、运营内容。现在也一样,我们可以试行项目制,谁有好选题,谁就可以牵头成立临时项目组,申请版面和支持。”
她半笃定半心虚地补充:“这个过程需要冒一点险,我和陈主编申请过了……”
几位老编辑的表情从不屑、质疑,慢慢变为沉思。池锦的话仍显稚嫩,但她确实描绘了一个他们能够参与其中、甚至主导的可能未来,而不是一个单单被年轻人指挥和否定的局面。
郭鑫终于找到了机会,激动地补充:“我觉得小池组长的想法很有可行性!年轻编辑就可以协助赵老师联系访谈对象,或者帮钱姐整理数据资料。技术上的事情我们多跑腿!”
僵局开始松动。虽然并非所有人都立刻认同,但至少,抵抗的情绪减弱了,理性的讨论开始出现。
“这种项目制,稿费和质量怎么算?”有人提出实际问题。
“牵头人的额外工作量,有补偿吗?”另一个现实问题。
“万一项目效果不好,怎么办?”
种种问题两位小组长无法一一解答,有些问题她已有初步想法,有些则需要向上级请示,和大家共同商议细则。
正当她焦头烂额时,一抬头,撞见了玻璃门外陈以声的目光。
杜燕妮已经离开了,但陈以声仍站在那里,稳得像一座山。
讨论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超出了预定时间。虽然过程不是那么顺利。但最终,池锦成功地说服了大多数人同意先尝试推出一到两个由老编辑牵头、新人辅助的试点项目。
散会后,池锦几乎虚脱地坐在椅子上,后背出了一层薄汗,小段连忙把茶水递上来。
“师父,你太靠谱了!”段兴澈由衷赞叹。
池锦累得快没力气说话了,猛喝了一口水:“和鑫哥说,咱们
仨抓紧时间把讨论结果形成初步方案,下午还要交给陈主编呢。”
“行行行,我这就去!”段兴澈起身向外走,“陈……陈主编。”
听到活阎王的名字,池锦立刻站起来:“陈主编。”
陈以声缓步走进会议室,目光一直落在池锦身上:“做得不错。”
他的声音一如既往的低沉平稳,只是比平时多了一丝温度,表情也柔和不少。
“您都听到了?”池锦一笑,“其实我特别紧张,手心里都是汗。”
陈以声瞥到她手心里的掐痕,这绝对是长年累月的下意识习惯。
察觉到他的目光,池锦将手背到后面,又挤出一个笑容。
“我只说了你冒险的话我会兜着,至于别的编辑……”他转了话题,“那是你承诺的。”
池锦听出他话里的调侃,语气软了下来:“哎呀我知道陈大王最嘴硬心软了,肯定会为我们保驾护航的。”
“那要看你们的方案……”